合并非坦途
作為國內第一家大舉進入海外市場的上汽集團,一方面是國家產業(yè)發(fā)展政策的鼓勵,希望自主品牌車企盡快獲得關鍵汽車制造技術;而另一方面,也是在國內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將目標放到國外市場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急于“走出去”的中國車企在海外并購戰(zhàn)略方面有其特點,“中國企業(yè)境外并購的目標多為國外公司面臨虧損的業(yè)務;相比而言,跨國公司在中國并購的目標通常是國內的領先企業(yè)!崩硖毓芾碜稍児敬笾腥A(參數(shù)配置)區(qū)總裁托馬斯·席勒對本報記者表示,開展境外并購活動時,中國企業(yè)還表現(xiàn)出,對并購后的經營風險缺乏考慮,而往往強調并購可能對其國際化進程帶來的好處。
然而,縱觀汽車產業(yè)全球化之路,各大車企的海外戰(zhàn)略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從海外戰(zhàn)略來看,通用汽車和豐田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蓋世汽車網CEO陳文凱對本報記者表示,通用汽車呈現(xiàn)出一種規(guī)模導向型的狀態(tài),即在不同國家購買不同品牌,并維持其供應、研發(fā)、銷售體系。
通用汽車自誕生以來,通過上述并購方式迅速擴大了自己的產量,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商。但自上世紀70年代末的石油危機以來,產量擴張已經很難與利潤增長成正比。
與此相對應,豐田是利潤導向型發(fā)展方式,這一發(fā)展方式更注重廠商自己來建立生產基地,并建立供應、研發(fā)、銷售體系。這種方式發(fā)展速度較慢,但保證了利潤比例,使得企業(yè)獲得長期發(fā)展的動力。
從目前來看,近20年的國際汽車產業(yè)界的并購,更多是采取“通用模式”,這種方式之下,跨國公司只是通過并購簡單做大業(yè)績,而并未在利潤上給企業(yè)帶來貢獻。大量兼并無助于自身發(fā)展的企業(yè),產生了投資管理失控,最終會導致并購重組行為失敗。
近10年來,國際汽車業(yè)的并購重組鮮有成功案例。
自1994年,寶馬以8億英鎊的價格將羅孚汽車收購。到1998年底,羅孚帶給寶馬的虧損超過30億美元。2000年,寶馬不得不把羅孚拆分出售。
1998年,戴姆勒公司此前用360億美元的代價合并克萊斯勒,而時隔9年,卻以74億美元的價格出售80.1%的股份,合并以失敗告終。
2000年,福特以30億美元購得路虎,在2008年出售給了印度塔塔集團,同時出售的還有捷豹,兩個品牌打包后的出售價格是23億美元。
而通用汽車正擬出售的薩博品牌和福特準備賣掉的沃爾沃,也都是上世紀90年代底特律三大車企歐洲擴張的產物。
因此,從國際范圍來看,除雷諾日產并購案獲得成功外,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際汽車產業(yè)并購浪潮都業(yè)績不佳。這種情況下,席勒提醒中國車企:“企業(yè)并購在西方工業(yè)化國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西方大部分企業(yè)是在經歷了頻繁的國內并購之后才涉足跨國并購的。相比之下,目前中國尚未掀起國內企業(yè)并購熱潮,汽車企業(yè)普遍缺乏整合的經驗。”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