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內幕
Cerberus放棄股權減掉債務 獲得新業務
克萊斯勒經過幾次倒買倒賣,每次都給投資人造成了很大損失,目前,作為克萊斯勒的所有人——Cerberus,放棄了其在新公司里的所有股權,相應的,克萊斯勒欠下的巨額債務也不必它來償還。作為此次放棄的條件,Cerberus控股的GMAC(通用汽車金融)將獲得克萊斯勒的汽車金融業務。換言之,因為Cerberus對美國聯邦政府的配合,它欠的一屁股債沒有了,還得到了更多的業務,這應該算是它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了。
而僅占克萊斯勒少部分股權的戴姆勒,則以債務減計與股權贖回互相抵消的形式,從克萊斯勒中全部退出。
UAW以債轉股將成大股東
已沒有退路的UAW美國聯合汽車工人工會終于讓步,表示,希望UAW的成員們能夠投票支持UAW領導人與克萊斯勒達成新的債務重組方案。
在這個新的債務重組方案中,UAW和一只由UAW工會進行管理的醫保信托基金,將會最終持有新的克萊斯勒的55%的股權。目前克萊斯勒的106億美元債務,將至少有一半的債務會以“債轉股”的形式,轉移到這一只信托基金里去。
除了股權以外,新的克萊斯勒公司還將會在2023年之前,支付46億美元給信托基金,通過這種“未來現金+股權”的方式,將現在克萊斯勒身上的養老金與醫療福利上的債務一筆勾銷。同時,UAW信托基金將會在新公司的董事會里有一個席位。
菲亞特是克萊斯勒最后以及最好的出路
克萊斯勒宣布,在開始階段,菲亞特將持有克萊斯勒20%的股份。同時,菲亞特有權分3次再增持15%的股份,但增持的前提條件是:在菲亞特向克萊斯勒提供可在美國本土生產的、燃油經濟性達40MPG(相當于5.875升/百公里)的車型平臺后,菲亞特可增持5%的股份;在菲亞特向克萊斯勒提供可在美國本土生產并應用于克萊斯勒車型的節能發動機系列產品后,菲亞特可再增持5%的股份;最后5%股份的增持要求是:菲亞特需向克萊斯勒提供其全球經銷商網絡以推動克萊斯勒汽車產品的出口。同時,在克萊斯勒未完全清償美國政府全部貸款之前,菲亞特不能控股克萊斯勒。
如果與菲亞特合作成功,新公司將是全球第6大汽車企業。在克萊斯勒多方尋找買家未果的情況下,菲亞特已成了其最好的出路。
部分債權人不同意重組方案 克萊斯勒生死未卜
與沒有退路的UAW相比,克萊斯勒的部分債權人仍想為自己的利益做最后的爭取,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克萊斯勒的生死。
依照美國法律,公司進入破產保護階段后,對債權人的償還是有先后順序之分的,目前,克萊斯勒的4家大債權人已經跟政府達成協議,這當然也與這4家都在前段時間接受聯邦政府救助有關。而一些小的債權人目前就成了關鍵,因為有些小的債權人在獲賠順序上,也是很靠前的。如果他們不認可美國政府的方案,進入法庭程序后,小債權人也有申張債權的權利。另據華爾街分析師稱,這里有很多不合理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地方,現在的情況是各種力量在角力,聯邦政府有施壓,占下風的也不想放棄,事情有可能拖延下去,到上一級法庭。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令政府和克萊斯勒希望的30-60天解決問題無法實現。
克萊斯勒曾在全球找買家 豐田、北汽、通用等都表示拒絕
有趣的是,上周,在克萊斯勒總裁、董事會副主席Tom LaSorda交予紐約州法庭一項具結書,顯示了克萊斯勒破產前的一段時間一直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合適的買家。
“克萊斯勒集團在最近的幾周內曾試圖把它的生產線和以及其他部分出售給幾家中國企業,卻沒有成功。”Tom LaSorda在具結書里稱。
今年2月,克萊斯勒集團在AUBURN HILLS的總部接待了一些潛在的中國買家,為時五天,出售的項目包括發動機,變速箱,車輛生產線和位于紐約市附近NEWWARK的噴漆廠。
“克萊斯勒集團向我們認為是潛在的買家的諸多企業發出了信函,主要都在中國” Tom LaSorda在具結書中寫到,“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包括北京汽車工業控股公司,坦博國際集團,華泰汽車集團以及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幾家企業對一些特定車型,動力系統,知識產權,分銷渠道以及汽車品牌表示了很大的興趣。遺憾的是,在惡略的經濟大環境中,這些意向都沒有最終完成。
破產備案顯示了克萊斯勒在尋找合作伙伴方面做出的廣泛的努力,克萊斯勒首席執行官羅伯特納德利在一月份約見了通用汽車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Rick Wagoner,試圖恢復合并談判。
LaSorda 指出與菲亞特集團的合作是最好的結果。“我知道這是克萊斯勒最后以及最好的選擇,因為我花費了超過兩年的時間尋找,游說以及權衡潛在的買家。LaSorda說,克萊斯勒本著誠意的努力與日產、通用、大眾、塔塔汽車(印度最大的汽車制造企業),麥格納(加拿大公司,世界第三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fortune 500),嘎斯(俄羅斯),現代,本田以及豐田建立聯盟計劃,但是均未成功。
6月克萊斯勒向豐田公司暗送秋波,但豐田在7月拒絕了這一請求,12月僅在克萊斯勒提交計劃書的第二天,本田也做出了同樣的決定。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