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豐田現任總裁,也是豐田第11任總裁豐田章男上任之時,坦言豐田公司過去10年間擴張過度。他表示:“我認為我們拓展業務以滿足全世界消費者需求的做法沒有錯,但我們的擴張超出了合理范圍。”自己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排列公司訴求權重,把產品放在第一位,銷量和利潤次之。他當時的話語很動聽,“與其問‘我們能賣出多少汽車’或‘我們賣這些汽車能賺多少錢’,不如問自己‘哪種汽車能讓人們快樂’和‘在每個地區怎樣定價會吸引人們購買’。之后我們再生產那些汽車。”
盡管當時豐田章男的表示曾讓媒體稱贊其“返璞歸真”,但如今的召回事件,讓豐田章男自己打了自己一耳光,盡失臉面,難道讓人們快樂的汽車是油門不靈的汽車嗎?
其實,“銷量第一”的規模化光環是榮譽還是魔咒,不僅是汽車業存在的問題。一直以來,規模化與利潤、質量難成正比,甚至反相關,優秀的企業只能力求讓“盛世”維持更長的時間,而不是轉眼即逝。豐田的教訓,會讓更多的汽車企業,不再單純追求產銷第一,或者說,在成為第一后,更需要未雨綢繆。
猜想三:“主動召回”容易自陷泥潭
豐田召回事件出現之后,關于美國對手“陰謀論”的說法不絕于耳。
在美國市場,先是交通部長公然開炮,叫美國民眾“不要買豐田車”;同時,美國各大報刊、電臺、電視等媒體大肆炒作召回一事,美國名主持斯蒂芬·科爾伯特在招牌脫口秀中拿豐田汽車油門缺陷說事,他說,豐田車剎不住剛好符合豐田公司的口號 “向前進”,因為“口號里沒提剎車的事”;美國廣播公司電視主持杰伊·萊諾說:“冬奧會快要舉行了,今年有些激動人心的玩意,所有大雪橇都由豐田制造。”
無疑,美國人是否存在“陰謀論”還難說,但借題發揮,由此為本國汽車工業復蘇開道的心理還是很明顯的。盡管豐田車在美國本土過去多年一直口碑良好,但也正是由于豐田等企業的崛起,讓美國三大巨頭日子越來越難過,讓底特律在風雨中飄搖。今年1月底特律車展上,美國政府高管到場并強調,美國政府與底特律在一起。更何況,如今美國政府是通用汽車的最大股東,打擊對手也在情理之中。
汽車召回制度始于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之后成為車市的重要制度,對于問題車召回的態度、反應速度、維修時間跨度等,都成為檢驗汽車公司責任心和服務水平的重要內容。可不少專家認為,如果豐田這次在召回門事件中摔得太慘,也會讓豐田和更多汽車企業,在關注消費者對汽車質量投訴,更早發現汽車問題的同時,注意“主動召回”信息的發布環境,以及所在市場、政府的心態,特別是應對媒體的危機公關水平,以免一提召回,就自陷被動,甚至“傷筋動骨”。
無疑,這次豐田在北美市場的危機公關是不及格的,自己主動召回卻最終導致“人人喊打”,足以成為危機公關的反面教材了,事件本身帶給其他相關企業的經驗教訓,應該有不少。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