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瑞典哥德堡。剛和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代表正式簽署收購沃爾沃汽車公司協議的吉利“掌門人”李書福,在鏡頭前笑容可掬。他只用18億美元就接手了沃爾沃,而福特于1999年收購沃爾沃時,卻花了64.5億美元。
當然,李書福的笑容絕不僅因為“便宜”。在30日于北京舉行的吉利并購沃爾沃媒體見面會上,李書福和吉利的另外幾位領導一直站立于演講臺。李書福說,這是和西方學的,表示對新聞媒體的尊重。臺下的媒體同行和本刊記者調侃說,“吉利很善于向西方學習,猜想以后會從沃爾沃那里得到較大程度的技術提升。”
吉利并購沃爾沃所引發的猜想令中外著迷。《瞭望》新聞周刊在采訪中了解到,作為汽車業并購的典型案例,中國吉利迎娶歐洲豪門沃爾沃,其典型意義遠遠超過并購本身。權威人士認為,如此大的并購案例,若無政府的支持,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有關“國進民退”的質疑不絕于耳的當下,這一案例也在側面上印證了中央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政策的落實。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公務車市場、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甚至全球汽車產業的重心,都或將因此生變。
跨國并購能否獲取核心技術
吉利并購沃爾沃,能否以正當渠道獲取沃爾沃的核心技術?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因關系到知識產權和中國汽車產業的技術提升,從而成為吉利并購案中最引人關注的部分。
李書福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知識產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談得比較艱苦。”吉利的態度是,斥巨資買一個世界頂級的豪華汽車公司,如果沒有知識產權的支持,買來的公司將是蒼白無力的。
“因此,在知識產權的談判上,吉利是斤斤計較的。”李書福說,“福特公司也非常大度,不愧是一個世界超級的汽車公司,在這個問題上他們非常通情達理。”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沃爾沃是中國消費者眼中“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車”,若能通過收購獲取沃爾沃的相關技術,對吉利而言,定能迅速上臺階。而問題正在于,通過并購獲取技術的愿望,有時未必能真正實現。
首先,這種思路本身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梅新育指出,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東道國政府、被收購企業及以工會為代表的利益相關方,可能針對技術轉讓、轉移定價等設置苛刻的限制條款,并在日后的經營中嚴密監督。
在此方面,上汽收購韓國雙龍,已經為中國車企海外“抄底”敲響了警鐘。2004年10月,上汽斥資6120億韓元(當時約合5億美元)收購韓國第五大汽車廠商雙龍汽車51%的股份。此后,上汽與雙龍工會多次發生爭端,韓國檢方還以涉嫌“核心技術外泄”為名,對其總部進行了搜查。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連年虧損的雙龍終于讓上汽不堪重負,2009年1月,上汽向首爾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放棄了對雙龍的管理權。
不過,和上汽僅收購雙龍51%的股份不同的是,吉利收購的是沃爾沃100%的股權。另外,吉利作為100%的股東將通過沃爾沃擁有其關鍵技術及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同時擁有大量知識產權的使用權,包括有關安全及環保技術的知識產權。
“100%當然比51%要好一些,但在知識產權問題上,本質上并無太大差別。”梅新育認為,上汽并購雙龍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緣于沒處理好和韓國工會間的關系,因此,吉利尤其需要在此方面做好工作。
對此,李書福表示,瑞典的工會比較開明,雖然一開始有些反對意見,但是,經過雙方的溝通,工會了解情況以后,什么問題都沒有了。
其次,即使成功以合理代價獲取技術轉讓,也不能替代自主消化吸收和后續開發。梅新育指出,“任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都用錢買不來。如果中國企業自己不能在技術開發方面形成足夠強大的國際競爭力,通過跨國并購獲取研究開發能力的計劃,最終多半會落空。”
對此,李書福表示,吉利并購沃爾沃以后,吉利和沃爾沃將是兄弟間的關系,二者在研發上將尋求戰略合作。一方面,吉利將專注于吉利的品牌和吉利全方位產品的研發。同時,“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在沃爾沃有這種需求的情況下,向沃爾沃提供低成本的研發支持。”另一方面,沃爾沃作為世界頂級的品牌,積累了大量的核心技術,“吉利會像小學生一樣虛心地學習,共同提高,取長補短,真正使沃爾沃和吉利實現強強聯合。”
沃爾沃如何挺進公務車市場
在中國的公務車市場上,奧迪的地位一直難以撼動。此番吉利并購沃爾沃,使業內人士敏銳地嗅到了公務車市場上或將發生的轉變。
據本刊了解,事實上,在吉利與福特正式簽署收購沃爾沃協議之前,吉利集團內部就有傳聞表示,吉利方面希望讓沃爾沃S80、S40成為官方采購車型。
2009年,中國一躍成為沃爾沃第5大市場,由2008年銷售的12640輛大幅增加到22405輛。針對沃爾沃進軍中國公務車市場的猜想,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馬宇認為,完全具有這種可能性。“如果其價錢和其他性能都合適,上級使用單位也認可,當然可以進入公務車市場。”他表示,在我國政府采購行為中,有關“國貨優先”的聲音比較強烈,因此,沃爾沃被吉利控股集團收購,為進入中國公務車市場多了一個理由。
梅新育亦認為,沃爾沃成為吉利的全資子公司,對于相當多的中國消費者來說,有利于增加對沃爾沃的認同感和親近感。
相關業內人士向本刊表示,沃爾沃的安全性能也使其在中國公務車市場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沃爾沃具有從主動安全到被動安全到事后救援的一系列先進領先的安全系統。3.3安全帶,兩級出發安全氣囊,兒童后廂安全座椅、安全門窗、安全車身以及三元催化技術,均系沃爾沃發明。最近沃爾沃還發明了可以自動剎車的城市安全系統以及行人安全保護技術,這一技術被業內稱為“不會撞人的技術”。
另外,沃爾沃崇尚的綠色環保理念,和中國的節約型社會理念契合。“零傷亡、零污染”這一“雙零”計劃,使沃爾沃較容易得到中國市場認可。
不過,梅新育同時指出,沃爾沃要在中國公務車市場站住腳,亦并非易事。他向本刊分析,消費者在購買轎車時,不僅要考慮車的性能和價格,還要考慮售后服務網絡。
另一方面,沃爾沃目前尚沒有中國工廠,這就意味著,雖然吉利全資擁有沃爾沃,但是沃爾沃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仍然視為對中國的汽車出口,需要繳納關稅。梅新育認為,沃爾沃進入中國市場,“不可能很快出現變化,除非沃爾沃在中國的工廠投產。”
對此,沃爾沃美國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道格·施佩克3月31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沃爾沃是否要在中國設廠,目前還在研究之中,但毫無疑問的是,公司將加強銷售方面的舉措。
與此同時,李書福在私下場合向本刊記者表示,吉利方面暫時不會派人進入沃爾沃的管理層;在中國設廠問題上,吉利方面會尊重沃爾沃的選擇,“先讓沃爾沃來看看。”
不過,業內人士卻認為,盡管李書福沒有明說,但看得出來,李書福肯定希望沃爾沃在華設廠。
另外一個隱性的例證是,沃爾沃目前仍有相當數額的虧損,按李書福的說法,要使沃爾沃扭虧為盈,一個比較可行的思路是擴大產量,攤薄沃爾沃的研發支出。上述業內人士認為,李書福所沒有言明的,包括在華設廠的可能性。原因在于,沃爾沃在華設廠以后,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幫助沃爾沃較快扭虧為盈。
而且,吉利方面雖然暫時不派人進入沃爾沃的管理層,但是,董事會仍然掌握著沃爾沃的大方向。梅新育認為,一般而言,在企業決策中,100%的股東應該是說得上話的,關鍵是,我們無法知道收購協議中有無特殊規定,比如生產轉移是否應該參照具體條款。
近日,有消息稱吉利將在中國建造沃爾沃工廠,其中北京廠將最先開建。不過,這一消息目前尚未得到吉利印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