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北京國際車展已于5月2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正式落下帷幕,此次北京車展規模達歷史之最。據組委會數據顯示:專業觀眾第一天有8.6萬人持票進入展館,單日最多觀展人數達14.59萬人次,觀眾人數超過2008年的67萬人,達78.56萬人次。
除了人數上的突破,本屆以“暢想綠色未來”為主題的北京車展在車型上也實現了超越,參展車型990款,其中新能源車型占了近十分之一,幾乎所有參展廠商都推出了新能源車型,展出的概念車也多是混合動力或電動車,與車展主題非常契合。
各廠商爭相示“綠”
在“后哥本哈根時代”的影響下,低碳、節能、減排已經成為汽車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北京國際車展更是一派“綠”意盎然。車展上,各汽車廠商不僅展出了新能源戰略車型,也發布了綠色發展戰略。其中,中國自主品牌車企一汽、東風、上汽、吉利、比亞迪等都推出了各種新能源車型,有的即將量產,有的已將上市計劃提上日程。
吉利集團專設“新能源主題公園”,展示了2款電池動力車、2款混合動力車型,還有1款可以太陽能為動力源的車型;作為近幾年異軍突起的新秀,力帆汽車此次攜麾下SUV、620CVT、2010款520、620電動車及微車力帆豐順5款全新車型參加北京車展,其中力帆620作為上海世博會警務工作用車,單位里程能耗僅為每公里0.16千瓦時,節能表現優良,預計該車今年年底將實現量產;雙環汽車推出了目前正暢銷于美國市場的純電動汽車——紅星小貴族電動乘用車,這款零污染、零排放的純電動車目前已獲得美國20多項電動車認證;奇瑞汽車則以2大模塊、4大品牌、35款整車和5大最新動力總成強勢出擊本次車展。奇瑞新能源汽車總經理袁濤表示,今年奇瑞將推出M11ISG等中度混合動力車型,另外QQ、瑞虎等純電動汽車也將于今年陸續上市。
能否規模化尚存爭議
本次車展自主新能源的展車不僅數量多,品牌涉及面也很廣,不僅有比亞迪、吉利、奇瑞這些曾經展出過新能源車型的廠商,還有包括像上汽、一汽、東風、長安、華晨、海馬、江淮、力帆等眾多廠家也都拿出了自己的新能源展車,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景象。然而,新能源車更多還停留在試水階段,國內迄今為止真正上市的自主新能源車僅比亞迪F3DM一臺,而且從銷量看也僅停留于“概念”階段。
對于規模化與否,廠商之間存在不小的分歧。長安福特銷售公司總經理何俊杰認為,新能源這塊的成本仍然比較高昂,一般消費者消費不起,所以長安福特短期的注意力還是放在EcoBoost GTDI發動機上,因為這款發動機一方面成本低廉,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非常好的燃油經濟性。
“新能源是好,但是誰能活到新能源成熟的一天是更大的問題。”一汽馬自達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洪江同樣對記者表達了對新能源車普及化的憂慮,他表示,“如果說十年之內混合動力成本沒降下來,電池技術沒有真正實現商品化,那么這十年之內,傳統的技術改善再沒有跟上,風險就非常大。”
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秘書長、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趙景光則對記者表達了不同看法:“新能源汽車,福田研發不是最早的,但是產業化是最先的,大家都在做,都在探討的時候,我已經產業化了。”他認為新能源車不是花瓶,必須產業化:“你要實實在在把它產業化,商品化,這個產業才能健康發展。”
發展模式以誰為主?
此外,關于未來汽車的動力系統,也形成了幾個派系:日系企業以混合動力為主力車型;歐美系側重發動機的優化;而中國自主品牌企業則著力于電動車技術的精進。北京車展這個國際大舞臺上,三大系的對決也恰好表明,新能源車發展模式的斗爭才剛剛開始。
從2012年開始,在本田的網絡中,混合動力車將與汽油車一起,成為兩個不同的產品格局,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豐田在混合動力方面也進行得不錯,它更多走高端路線,主要在雷克薩斯上不斷引進車型,目前已經初獲成效。
本田社長伊東孝紳很能代表日系生產商家的做法,他們認為目前最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方法,當是發展普及混合動力車型。
歐美廠家卻站在另一面,從現有的動力基礎上進行提升,用更小的排量創造更大的動力是他們的方向。大眾的“藍驅”,通用的“綠動”,以及福特新為蒙迪歐致勝裝上的2.0T,都表明,歐美廠商偏重于渦能增壓,這是最現實的方案,大眾已經用銷量數據證明了這一方案的可行性,通用也在增壓上面找到了感覺。
與此同時,中國則似乎選擇了“押寶”電動車。24日,在北京車展上,眾泰集團董事長吳建中與副總裁樊成偉,將北京首塊純電動乘用車牌安裝在一輛眾泰2008EV電動汽車上。此舉意味著,純電動汽車已獲準在京行駛。
“國家‘十二五’電動車發展規劃正在由有關部委制定,下半年有望出臺”,4月25日,在“第25屆世界純電動車、混合動力車和燃料電池車大會”(EVS25)新聞發布會上,EVS25組織委員會主席、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副理事長段瑞春表示,“2010年將是中國電動車產業崛起的一年,也是走向新發展高峰的一年。”
綠色經不起太長等待
正如本屆車展的主題想表達的,對于很多廠商來說,新能源更多還停留在“暢想”階段,新能源戰略作為備用戰略、未來戰略,還沒有被提上緊迫的日程。但是,現實似乎不容許太久的觀望和徘徊。
人類面臨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的短缺,和環境的惡化,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對汽車工業發展的制約作用,而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和資源消耗大國,卻同時也是全球增長最快、規模最大的汽車市場,汽車年產銷上千萬輛,無疑對汽車工業發展的“綠色化”,提出了更為緊迫的目標。
今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最后一年,就在4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 “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并指出:“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會議提出八條措施確保實現20%的目標。其中包括繼續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全面推廣高效節能空調、節能汽車等,中央還將安排833億元,支持十大節能和治污工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認為,一些節能建筑材料、節能照明、節能汽車等行業可能將更多地受益于政策支持。或許,在政策“東風”的助推下,已經具備生產能力的汽車企業將不再猶豫,新能源汽車的春天雖不算早,但終于來臨。(牟修銳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