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已經充分做好了應對公眾質疑的準備,他們提供給記者的一份文字資料,詳細回答了今年以來幾乎所有質疑公正性的敏感問題。即便是這樣,C-NCAP每一次公布碰撞結果,都會引來一堆的質疑。并且這種質疑的聲音有越演越烈之勢,從最初的網友、廠商開始因媒體的質疑波及到普通消費者,甚至有媒體直接把C-NCAP與臭名遠揚的“牙防組織”相提并論。
盡管C-NCAP詳細地解釋、回答了一些社會的部分質疑,但還是無法完全向公眾證明其所宣揚的第三方、公益性質的完完全全的公正性。拋開其每批公布的結果是否客觀上造成橫向不公平的比較不說,C-NCAP打著公益的旗號,進行的各種商業運作就不能讓公眾、媒體信服其公正性———最起碼目前的商業模式是這樣。
我們不懷疑中國汽車技術中心創辦C-NCAP公益性的目的,問題是在當前他們是否具備做這項公益事業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僅僅是技術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做這項事業所需的源源不斷的、不計經濟回報的經濟基礎,現在看來回答不是完全肯定的。隸屬于國資委的中國汽車技術中心,應該說有為中國汽車事業貢獻力量的權利,但與促進中國汽車安全的義務更靠邊的是國家質檢總局或者是為消費者負責的消費者協會等。從理論上說,國資委沒有義務每年無償提供上千萬元,讓C-NCAP進行這項公益事業。
說這些的目的就是,公眾應該理解C-NCAP一邊喊要做公益事業,一邊又向廠家收取不菲的費用的行為,可能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原始的想法是,希望利用資源在進行商業運作、在保證經濟來源基礎上,進行這項公益事業。但這樣的做法偏偏正是造成公眾質疑其不公的根源。因為有這個前提存在,C-NCAP無論如何解釋其公正性,質疑的聲音都不會斷絕。公眾更相信“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的道理。
要解決這個問題,C-NCAP只有兩條路:一是做真正的公益性,C-NCAP本身不再進行任何商業活動;二是完全商業化,放棄公益的旗幟、放棄促進中國企業發展的口號等,每次每項測評都進行公開收費,結果是否公布由廠商自愿選擇。當然,這兩條路對C-NCAP創辦者來說,可能已經遠離了其初衷。(張利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