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汽車制造成本的上漲有目共睹。因此,汽車是否漲價就成了消費者關心的話題。不久前,大眾汽車在網上傳出試探性的口風:“大眾將于4月集體漲價”。此消息一出,立刻引來指責聲一片。大眾不得不出面“辟謠”。大眾中國稱:“目前我們沒有任何關于大眾汽車的國產車和進口車要在4月份漲價的消息”,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也對漲價說法表示不知情?磥,在經歷了汽車市場一輪又一輪降價之后,當降價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時,大家對漲價似乎已很難接受。
廠家:不會漲,盡量自我消化
今年以來,由于鋼材、鋁、橡膠、玻璃等原材料價格紛紛上揚,加之新的勞動合同法出臺后,人力成本也有所增加,車企的制造成本進一步增高。據了解,在乘用車領域,今年每輛車的成本增加1500元—3000元。而在輕卡、重卡等商用車領域,每輛車增加的成本將更多。
成本的不斷上漲,必然會影響汽車生產企業的盈利能力。但目前多數汽車企業對于提高整車銷售價格卻并不熱衷。由于市場競爭的激烈,在“降價”已成為消費者所認可的常態以后,汽車生產廠家若輕言漲價,很難讓消費者買單。
另一方面,2007年,汽車業仍是現代制造業中的利潤大戶。單車制造成本1500元—3000元的上漲,僅意味著單車利潤的攤薄,但并非“無利可圖”。再則,價格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市場上車型越來越多,除少數緊俏車型加價銷售外,絕大部分車型仍是以降價促銷為主。
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劉裕和認為,汽車企業可以通過各種環節降低成本,不應該為了追求利潤,而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神龍汽車主管財務的副總經理邱現東也表示,“雖然成本上漲對整個行業是個共性的問題。但仍有信心完成今年計劃降低成本10億元的任務。”據介紹,幫助供貨商技術進步,降低廢品率;提高產品的國產化率;節約物流成本,供貨商本地化等方式已經成為汽車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的有效方式。
經銷商:沒有漲,只是優惠少了
近期成都市場部分汽車的銷售價格比去年年底時略高,這是否表示部分車型開始漲價了呢?其實不然,這并不是汽車的價格上漲了,而是經銷商把去年年底執行的部分優惠政策收回了。每年的年底,汽車經銷商為了完成全年的銷量,從而得到廠家的年終返利,都會推出大幅度的購車優惠,有的車型銷售價格甚至低于出廠價。但是,隨著一年的結束,新一年開始,汽車經銷商有足夠的時間,暫時不必考慮沖量的問題,因此紛紛把年底為沖量而推出的大幅度優惠收了回去。其實這種現象每年都會出現。同時,經銷商也表示,目前還沒有收到廠家關于汽車漲價的任何消息。
消費者:若要漲,那就持幣觀望
為了了解消費者對于“汽車漲價”的態度,我們做了一個小規模的調查,在這項近50名消費者參與的調查中,僅有不到20%的消費者表示,如果車價上漲,其購車計劃不受影響。而高達71%的消費者表示,汽車漲價將影響其購車計劃,其中超過一半的消費者表示,如果車價上漲,將會暫時不買車。也就是說,在汽車漲價這個問題上,消費者拒絕替汽車廠家成本上漲買單。顯然,用漲價這種方式,試圖將成本壓力轉嫁消費者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乘用車市場有170多款不同的車型,消費者有足夠的選擇余地。購車時不會只盯住一款車,而是在多款車型中比較,如果其中某款車型漲價,消費者很可能去選擇其他品牌車型。
另一方面,房價上漲總是吸引不少消費者跟風,但面對“汽車漲價”這樣的一個話題,更多的消費者保持了理性。因為,買車與買房有著本質區別。房價上漲,消費者跟風買房還可以看成是一種投資方式,賣二手房的價格還有可能比當初買房時候的價格高。但汽車作為一種消耗品,二手車的價格完全不能與新車相比。因此,如果汽車漲價,更多的消費者將會選擇觀望。(陳旭)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