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經的隔岸觀火到如今的避火自保,全球金融海嘯下的中國汽車市場,終究未能獨善其身。美國汽車市場的蕭條,逐漸蔓延到全球汽車業,在日韓車市受到重創的同時,中國車市也感受到了威脅。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受需求疲弱影響,包括江淮、長安福特馬自達、神龍和奇瑞在內的4家中資汽車生產商正在裁員。報道稱,奇瑞由于銷量下降正在實施減薪計劃,并裁員4000至5000人。
對于尚處于“繁榮”狀態的中國汽車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驚詫的消息。金融海嘯襲來時,中國汽車市場依舊“風景這邊獨好”,很多人感受不到威脅,大洋彼岸的窘況,似乎永遠也落不到中國企業的頭上。特別是像裁員這么大的事,在中國,往往是企業瀕死時才會出此下策。當業內還在悠閑地討論,中國企業離裁員有多遠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身體狀況良好的中國汽車企業,卻偏偏先行了一步。
如果說長安福特馬自達和神龍因為合資企業的身份,受跨國企業合資方牽制,導致裁員是情非得已的話,那江淮和奇瑞這兩家本土自主品牌企業的裁員,絕對能讓人切身感受到,全球金融海嘯即將向中國襲來的那種恐懼感。更何況,兩家本土企業的經營向來比較穩健。
據了解,江淮在中國商用車及卡車市場,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業績,今年1~9月,江淮中卡以10269輛的累計銷量排名全國第五,輕卡則以89218輛的銷量排名第三。在前九月中國商用車銷量排名中,江淮以4.83%的增長率排名第四。
與江淮相比,奇瑞在乘用車市場的發展勢頭則更為強勁。今年1~9月,奇瑞的乘用車銷量排名全國第五。良好的銷售業績與“不合時宜”的裁員形成了鮮明的映照。在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汽車企業的迅速反應,無疑讓人產生一種預感,中國企業的日子將不好過了。
有趣的是,面對裁員“傳聞”,幾家汽車企業對媒體的解釋都十分相似。不是“減少生產富余人員的結構性調整”,就是“末位淘汰制的正常調整”,與美國三大汽車企業公開透明的裁員減產公告相比,國內企業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從4家“裁員”企業的“辟謠”公告來看,當中難免有大事化小的意味。畢竟這樣的“負面”消息,對企業的形象是不利的,甚至可能影響到投資和市場。但從更深的角度看,汽車業的裁員,無疑也給人們提了個醒:在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下,中國汽車企業想獨善其身很難,想維持這幾年來百試不爽的經營策略,輕松地獲取暴利,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了。
前些日子,“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誰死得更快”的爭論,成為汽車業內的主要話題。這種建立在悲觀立場上的辯論,實際上并不適合放在車市中來談。正如樓市微降,房地產商就無病呻吟一般,這樣的輿論氛圍,只會催生出更多的泡沫。“救市”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一個行業,更何況,充分市場化的汽車市場,遠不需要“救市”。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9月,占國產汽車七成以上的乘用車共銷售510.32萬輛,同比增長11.36%。值得一提的是,當7月、8月銷量暫時回落,業內悲觀情緒彌漫的時候,9月銷量突然出現反彈,乘用車共銷售55.28萬輛,環比增長22.49%。特別是自主品牌轎車,9月共銷售10.05萬輛,占轎車銷售總量的26.55%,占有率較8月的23.16%有所提升。奇瑞仍居乘用車企業前十位,比亞迪也迅速上升進入十強,令人眼前一亮。
盡管中國經濟增長減速、股市低迷導致國民財富縮水等因素,仍將降低消費者購車需求,連續不斷的降價也會讓潛在購買需求更多轉化為持幣觀望,但中國車市整體上升的勢頭是不會變的。不論是整車企業,還是零部件企業,除了出口和海外事業情況嚴峻之外,中國市場仍是最安全的避風港。當然,從幾年前“井噴”時期的暴富,到如今的維持生存、爭取小康,反差是很大的,優化成本、保持較好的盈利水平,也是一些企業在利潤下降的時候,采取裁員措施的初衷。
有專家表示,裁員將會從整車廠商,迅速波及上下游產業鏈條上的大小企業,目前雖然不能準確預測這次裁員潮的規模,但是隨著市場危機的加深,裁員將成為企業經營中的一種常態。
不論是合資企業調整年初銷售目標、公布減產減量計劃,還是自主品牌企業精簡、裁員,無一不是“量力而行”的做法。中國汽車市場仍處在繁榮階段,在繁榮市場的任何調整,都不可能造成市場“危局”。跨國企業需要中國市場來彌補自己在全球市場的損失,他們最不想放棄的就是這里。自主品牌企業需要獲取更大的生存空間,能達到26.55%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很不容易,此時更不能有所松懈。龐大的市場空間催生了激烈的競爭環境,但最終絕不會以悲劇收場。(王超)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