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MR.HU”,在印度頗具影響力新一期《OUTLOOK》雜志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成為了封面人物。11月20日至23日,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期間, “CHINDIA”(China+India中文意為“中印大同”)概念在全球紅極一時。
就在這次國事訪問圓滿結束五天后,11月28日德國駐印度使館即發表聲明,德國大眾汽車公司計劃投資5.3億美元,在印度新建一家汽車制造廠。幾乎同時,最新的印度《汽車發展規劃(2006~2016年)(草案)》也正式出臺,最引人注目的是“未來10年印度將致力成為全球汽車制造中心”。語氣似曾相識,只有喜馬拉雅一山之隔,在中國福特汽車采購中心宣布采購汽車零件及系統將超過26億美元(約合200億元人民幣),供應其全球福特汽車的生產與售后服務系統。此前戴姆勒-克萊斯勒與奇瑞也宣布了小型汽車代工計劃;英國倫敦黑色出租車制造商Manganese Bronze與吉利的黑色出租車代工計劃也在進行中……
當汽車制造外包演變成全球汽車企業降低成本、競爭求存的要義之時,中印都在渴望成為跨國公司軍備競賽的獲益方。對于兩個新興市場的本土汽車企業來說,能夠與跨國車企深度結合,不僅意味著可以賺取銷售利潤,更重要的是擁有了學習、提升,近而親身參戰的機會(中印兩國都在強調大力發展汽車自主品牌)。
“它們的生產技能,實際操作能力,工藝水平,承擔責任的能力都有相當的競爭力,”J.D. Power亞洲太平洋地區總經理Gerrit Kuyntjes評價印度汽車工業時稱,“從質量方面來說,除了韓國以外,印度生產出的汽車質量是東南亞地區最好的。”而眾所周知,印度的軟件技術優于中國,人才國際化教育也比中國先行一步。
那么與印度汽車工業相比,中國的優勢又在哪里?“這里我看到的更多是貧窮,由于印度貧富差距懸殊,大部分印度平民目前都以摩托車或老舊日韓車型為主要代步工具,他們的消費能力遠遠不如中國,”在印度首都孟買考察期間,某中國工程人員感受頗深,“不僅如此,在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他們也落后于中國。”
第三方研究機構預測表明,2006年~2012年,在全球汽車市場的平均增長率僅為1%~1.5%的前提下,中國汽車市場增長率將保持在15%,而同期印度市場增長率是8%。從競爭角度看,中國汽車工業優勢會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下去,但與此同時競爭也如影隨行。
無論“CHINDIA”也好,“龍象共舞”也罷,我們必須正視中印合作與競爭屬于問題的一體兩面。“中國只有找準自己定位,才有中印雙方各自充分發展的可能。”中國學者如是說。正如印度總理所說的那樣:“世界之大容得下中印兩個國家。”(中國經營報 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