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成就篇 新中國五十年系列報道:家庭聯產承包 中國農村巨變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三日電 新中國五十年系列報道:家庭聯產承包 中國農村巨變 中新社記者 蘇貴友 “耕者有其田”是世代農民的理想,新中國的成立圓了農民的土地夢。 然而,隨后推行的“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使農民處于有田卻無權的尷尬境地,不僅沒給農民帶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而且建國近三十年中國仍有兩億五千萬農民溫飽不能保障。 窮則思變。盡管在五十年代末“包產到戶”就已被當作走資本主義道路而被否定了,但在一九七八年冬天,安徽鳳陽小崗村十八位農民簽定了“包產到戶”的私下契約,因為農民深刻認識到人民公社體制的弊端。包產到戶,爭得生產經營自主權,成為億萬中國農民的心聲。 一九八0年十一月初,全國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隊已占總數的百分之十五,三年后這一比例達到百分之九十四以上。而在一九八四年中國糧食產量歷史性地達到四千億公斤,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成功地基本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 包產到戶的效果使中國決策者在不同場合表示全力支持,從一九八二年起連發五個中央“一號文件”確立和鞏固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家庭承包經營克服了平均主義,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過去農民生產分配聽指令,干多干少一個樣,如今農民生產成果直接和效益掛鉤,干多干少不一樣。“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就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直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截止去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二十年來,中國農業生產年均發展速度達百分之六點七,遠遠超出同期世界農業平均發展水平。中國糧食產量年均增長百分之二點七,總產量連攀幾個臺階,一九九六年突破了五千億公斤,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改善了長期困擾中國的糧食供給不足的狀況。棉、油、糖、豬牛羊肉和奶類產量增長了數倍,人均肉、蛋、奶占有水平已經超過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家庭承包經營還變革了農產品流通體制,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它作為農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全面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推動農村自然經濟向社會化、專業化的商品經濟轉化。中國農村巨變,“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再也不是夢。 農民致富得益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制定的一系列農村政策,農民越富就越擔心政策變。但如今家庭承包經營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已經成熟,實現了與市場經濟的成功接軌。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再次宣布:“長期堅持家庭承包經營”,“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的政策”。這無疑給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 。 農民心里踏實了:土地使用權還是自己的,能產生多大效益要看自己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農村經濟和市場競爭的迅速發展,他們自發聯合走上機械化、產業化、集約化經營道路。 農民按照市場需求生產,把科學技術運用到農業中。如今市場上一年四季蔬菜水果不斷,冬天吃上西瓜和荔枝都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農民還瞅準城里人熱衷于反樸歸真吃“綠色食品”,又開展無污染生態農業,并使鄉間田埂成了旅游觀光的勝地。 (完) |
[返回]
版權所有:中國新聞社、搜狐公司 制作單位:中國新聞社多媒體編輯部 |
Copyright: http://www.xieliaobaba.com , http://www.sohu.com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