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篇 目擊北京:西單廣場感受綠色 中新社北京九月六日電 題:目擊北京:西單廣場感受綠色 中新社記者 陳建 十里長街上,這是一個屬于百姓的綠色的中心,一個可以放慢腳步、忽然感覺富裕和悠閑在自己生活中出現的地方。 這是一個年輕姑娘牽著身邊男人的手、第一眼看到便止不住驚呼:“呦!真漂亮!”,卻不必擔心旁人會小看她的地方。那驚呼的口氣和松弛的心情,儼然就是在贊嘆自家的新窗簾。 這是一個有著小巧、低矮、干凈、金光閃閃的鍍鉻圍欄的地方。通常,這種圍欄只擺在酒店大堂里。一個中年男人忍不住伸手輕輕撫摸圍欄,自言自語說:“這得花多少錢吶。” 這是一個草坪四周沒用骯臟的鐵柵欄圍起來,也沒豎立“請勿踐踏”標牌的地方。不過,人們似乎知道草坪對于北京的珍貴,很識趣地沒一個人走進去。 這是一個點綴著小玻璃房子、大理石臺階、白色拱門和舒展的銀杏樹的地方。為地下設施采光用的代表性建筑棗采光玻璃錐,處于最引人注目的中心地帶,看上去使人聯想起盧浮宮門前貝聿銘的作品。新栽的銀杏樹還沒長扎實,每棵都用四根木材支撐著。 切割大理石的刺耳的噪音,時而傳來。望去,皮膚黝黑的民工正在一處大理石貼面上刻花紋,工程還有一些細枝末節的地方沒完成。夕陽斜照,民工蒙滿灰塵的頭就像蒲公英花朵。 周圍休閑的人顯然不為噪音所惱,倒是興趣盎然地旁觀他展示手藝。那情景就如同親眼看自己家裝修房子,多臟多吵都渾然不覺。因為,那些噪音和灰塵是屬于自己的,與連帶產生的美感和舒適一樣,也是自己的。 二十年前,這里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們體質”的運動場;十年前,這里有一段大鳴大放的民主墻;隨后,它是紅塵萬丈、小商店連肩接踵的勸業場。在大型高檔商店還很稀罕、進口產品奇貨可居的年代,這里的時裝總是得風氣之先,稱得上全北京最時髦的;而這里商鋪的租金也最貴,店主們稱作“寸土寸金”。 因為生意興隆,人流如梭,許多盲人曾搭幫結伴來這里賣藝:《二泉映月》的凄婉旋律,時常纏繞 著行人匆匆而過的、無動于衷的腳步;《濤聲依舊》的節拍,也曾在初冬蕭瑟的寒風中詢問:“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顯然,現在的地方政府已不那么在乎因陋就簡下產生的房租收入和新基建要花費的投資了;為迎接國慶,有關部門也加強了針對流動人口的管理。 這就是西單鬧市區路口的地方,現在叫作文化廣場,面積超過兩公頃,以綠化為主,是北京第二大廣場。 它與天安門另一頭的東方廣場很不同棗那是一片鋼筋水泥的叢林。看一眼那些灰色玻璃幕墻包裹著的龐然大物,人就忍不住自卑和自憐,覺得自己分外渺小、寒酸、簡直不值一提。 西單文化廣場是個再造自然的地方。行色匆匆、經年累月追逐富余的中國人,走到這里,會禁不住放慢腳步,想消消汗。他們東張西望一番后,開始思量,既然已經小康了,干嘛不放開胸懷,看看綠色,聞聞草香,享受一下這里悠閑的富足呢?(完) |
[返回]
版權所有:中國新聞社、搜狐公司 制作單位:中國新聞社多媒體編輯部 |
Copyright: http://www.xieliaobaba.com , http://www.sohu.com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