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篇 新中國五十年系列報道:餐桌上的變化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四日電 新中國五十年系列報道:餐桌上的變化 中新社記者 賈全欣 身染沉疴的張奶奶想吃幾粒花生米,孝順的子孫為此跑遍京城,空手而歸。這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三十年前的中國。 與共和國同齡的張女士回憶說,我們這代人,童年時夏天能夠吃上三分錢一根的小豆冰棍,冬天能買四分錢一卷的果丹皮,便能引來小伙伴們羨慕的眼光。 由于供不應求,從五十年代開始,中國對糧、油、菜、副食品和幾乎所有的食品都實行票證供應。買糖、買點心、買芝麻醬、買粉絲、買堿面,沒有一件少得了票證。 中國食品和副食品極度短缺的狀況,在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達到登峰造極。 七十年代末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使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種食品、日用品供應緊缺的狀況開始緩解。 進入八十年代中期,中國的糧油、副食品等開始敞開供應,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票證都被逐出歷史舞臺,成為收藏家的囊中之物。 今天,從溫飽走向小康的中國人,餐桌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盛。“現在,誰會在乎半個燒餅呢。”張女士說。 過去限量供應的大白菜已經讓位于芥蘭、木耳菜、絲瓜、西紅柿、鮮蘑、荷蘭豆,在城市居民的菜籃子中,一年四季都裝滿著各種各樣時令新鮮的蔬菜水果。 以往逢年過節才端上餐桌的紅燒肉,已被海鮮取而代之。過去聞所未聞的三文魚、象拔蚌、鱸魚、烏魚、生魚片等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肴。 看看滿大街叫賣烤白薯、煮玉米的小販,就知道粗糧重新成為中國隊飯桌上的新寵,因為吃膩了精米白面。 隨著生活的富裕,中國菜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口味。俄羅斯西餐、法國大菜、意大利比薩、日本料理、韓國燒烤、美國的麥當勞等紛紛進軍中國,中國人不出國門便能吃遍世界。 過去,偌大的京城飯館、酒家屈指可數。而今,無論你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種檔次和風味的餐廳、酒肆、大排檔隨處可見。 每當逢年過節、家中來客、親友生日、紅白喜事,人們都會不約而同下館子。昔日有錢人光顧的地方,如今已經成為老百姓或與親朋好友相聚、或消閑納涼、或一飽口福的方便場所。 如果人們既不想做飯,又不愿意進餐館,那么五光十色的方便食品、速凍食品便成為首選之物。 中國目前有一百五十多種速凍食品,近五年,速凍食品的產量達到八百多萬噸。 與上述速凍食品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冷凍雞、冷凍蝦、冷凍蟹等冷凍食品受到冷落。 過去,人們喜歡買冷凍室大的電冰箱儲存雞鴨魚肉,而今卻講究吃富于營養的鮮活食品。蔬菜要吃新鮮的,糧食要吃當年的,雞鴨魚肉要吃歡蹦亂跳的。帶著露水的嫩黃瓜,空運來的鮮荔枝,放在餐桌上還在甩尾的活蝦,葉子翠綠的鮮桃,人們在市場上挑剔的目光,越來越多地落在鮮貨上,而不是價格上。 什么食品有營養,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夠保持身體的酸堿度平衡,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吃得好,還要喝得俏。百姓餐桌上的酒,象走馬燈似的,換了一撥又一撥。白酒、紅酒、干紅、干白、各種啤酒“你方唱罷我登臺”,讓人眼花繚亂。 純牛奶、脫脂牛奶、加鈣牛奶應有盡有,數不勝數,盡可隨意選用。 各種飲料,乳酸的、碳酸的、純果汁的、果肉的、茶葉型的、玉米型的,讓想吃什么吃什么的小朋友看在眼里樂在心頭。 生活品質提高后,衣食不愁的中國人更加向往著保持青春和魅力,應運而生的健美食品、減肥食品便成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且生意異常火爆。 中國人食品消費方式的改變,以其市場的巨大需求帶動了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統計數字表明,一九九八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達到五千九百億元人民幣,繼續高居中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首位。 |
[返回]
版權所有:中國新聞社、搜狐公司 制作單位:中國新聞社多媒體編輯部 |
Copyright: http://www.xieliaobaba.com , http://www.sohu.com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