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三日電
新中國五十年系列報道:從東亞病夫到體育強國
中新社記者 魏群
統計數字表明,截止到一九九八年年底,中國共奪得一千二百零六個世界冠軍,創、超九百六十二項世界紀錄。如果聯想到在舊中國,中國這兩項的數字均為零時,即可知五十年間中國競技體育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不足一個月,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就召開了第一次體育會議棗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第一屆代表大會。體育界人士希望能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徹底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
一九五二年中國幾經周折參加了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十五屆奧運會,因遲到,僅游泳隊參加了正式比賽。雖然在賽會上中國未獲得一枚獎牌,但賽后中國代表團團長榮高棠對前蘇聯及東歐體育事業的考察卻收獲甚豐,回國后他向中央提出了設立管理體育的政府機構的設想。當年十一月十五日,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朱德親任主任。國家體委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體育舉國體制的確立,這對中國此后體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五十年代,新中國體育事業迎來了第一個春天。游泳選手吳傳玉首獲國際比賽金牌,舉重名將陳鏡開首破世界紀錄,鄭鳳榮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紀錄,容國團首獲乒乓球世界冠軍...喜訊頻傳。
但由于在國際奧委會主席美國人布倫戴奇的操縱下,國際奧委會企圖在體育界制造“兩個中國”,中國奧委會在一九五八年斷絕了與國際奧委會的關系,并同時退出田徑、游泳等八個重要國際體育組織。由此,中國與奧運大家庭隔絕了二十一年。
在與國際奧委會等國際體育組織斷絕關系后,乒乓球幾乎成為中國在國際體壇展現自己實力的唯一項目,中國乒乓球選手在世乒賽上的出色表現也使乒乓球成為中國的“國球”;而在國內,有“小奧運”之稱的全運會成為檢驗中國體育綜合實力的舞臺。
隨著中國一九七一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體育也開始重新全面走向世界。一九七四年,中國首次參加亞運會;一九七九年,中國恢復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一九八0年,中國首次參加冬奧會;在抵制了一九八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后,中國在一九八四年第一次全面參加了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并實現金牌“零的突破”。
所謂“國力強,體育興”。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中國體育重新回歸世界,雙重因素促使了中國競技體育的飛速發展。在截止到九八年底中國所獲世界冠軍和創、超世界紀錄兩項數字統計中,改革開放以后所占的比重就分別達到百分之九十七點五和百分之八十一點六。
在國人的心目中,體育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了體育本身。乒乓球囊括世錦賽七金,女排五連冠,聶衛平中日圍棋擂臺賽橫掃敵手,亞運會中國兵團首次稱霸亞洲……中國體育健兒在國際賽場取得的每一項勝利,都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
在中國體育已經居于世界體壇第二集團前列這一強國地位確立后,中國體育的改革進程也不斷提速。體育管理層越來越意識到,沒有金牌是不行的,但只有金牌更是萬萬不行。全國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的頒布實施,體育社會化、產業化的逐漸深入,使中國體育在保持舉國體制的同時,更加關注民眾的健康及體育發展的后勁。人們有理由相信,在經過五十年的努力摘掉了東亞病夫帽子、成為世界公認的體育強國后,中國體育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