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十四日電 新中國五十年系列報道:港澳何以能回歸?--國慶前夕訪周南
中新社記者 董會峰
悠悠萬事,統一為大。數代中國人收回香港、澳門的夢想何以能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實現?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重大意義何在?海內外中華兒女期盼的中國統一大業何日才能最終實現?
帶著這一系列問題,本社記者在國慶前夕來到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的家中,獨家采訪了這位“詩人外交家”。
周南說,香港、澳門的相繼回歸,洗雪了百年恥辱,是中華民族全面振興的重大標志。歷史遺留下來的香港、澳門問題,之所以能在本世紀內獲得圓滿解決,主要因素有三:一,新中國實力明顯增強;二,“一國兩制”方針正確;三,中英、中葡間的共同努力。
實力是關鍵
周南說,從古今中外的歷史看,重大的外交斗爭、外交交涉,特別是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要取得勝利,沒有實力作后盾是很難辦到的。實力者,綜合國力是也。
在香港問題上,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鴉片戰爭后,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得英殖民者得以借助三個不平等條約強占了香港。
二戰期間,蔣介石曾指令顧維鈞與同為“盟國”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交涉,試探能否在抗戰勝利后收回香港,結果碰了一個釘子,人家不予理睬。為什么?因為當時在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仍然處于積貧積弱的狀況,國力與英國無法相比。
直到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才真正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又經過幾十年的奮斗,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已經能夠以一個大國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使得通過外交談判解決香港問題成為可能。
八十年代初進行的中英談判一波三折。談及此,周南,這位當年的中方代表團團長感慨萬千。他說,在艱苦的談判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國人是很不情愿把香港這片土地交還中國的。撒切爾夫人后來在她的回憶錄《唐寧街歲月》中說,她曾經考慮過,是不是可以不把香港交還中國。英國甚至研究過拒不交還香港、在軍事上進行防守的可能性。
“那時候,英國剛剛在馬爾維納斯群島跟阿根廷打了一仗,氣焰比較盛。在接觸當中,我們明確向他們表示,今日之中國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馬島!”
英國人還是不甘心,不斷變換花招。先是堅持“三個條約有效論”,接著提出“主權換治權”,名義上主權歸中國,實際上由英國繼續管治香港。對此,鄧小平指出:“在主權問題上一絲一毫也不能讓。”中方采取了堅定立場,將他們的謬論一一駁回,迫使英國步步退縮,最后在聯合聲明上簽了字。
鄧小平曾指出,中英談判之所以能夠成功,首先因為中國是個有實力的國家。撒切爾夫人在其回憶錄中也承認:“中英談判不是也不可能是英國的勝利,因為我們同我們的對手相比實力懸殊,同時他們在一些大的問題上采取了不妥協的態度。”看來,雙方在這一點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到了九十年代初,英國保守黨政府又做出錯誤判斷,認為中國也會像蘇聯和東歐那樣土崩瓦解。于是又卷土重來,企圖翻案,派彭定康到香港,拋出了所謂的“政改方案”。這并不是彭定康個人的創造,而是英國政策發生改變的信號,其實質是要推翻聯合聲明,搞一個由英國人操縱的以立法會為主體的政治體制,作為第一步。然后如果形勢按照他們預期的發展,再走第二步、第三步。
“在關鍵時刻,小平又及時做出明確指示。他向香港客人講:英國是不是要推翻中英協議?在這個時候,我們一點都不能軟,必要時重新考慮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另起爐灶’。”
周南說,在小平發表“南巡”講話后,中國局面不但很快穩定下來,而且保持了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在有實力的中國面前,英國人的如意算盤再次落了空。
同樣在澳門問題上,實力也成了中方與葡方談判的堅強后盾。在談判中,葡萄牙政府一度企圖把交還的時間推遲到二十一世紀的某個時候。鄧小平明確指出,必須在本世紀內收回澳門,決不能把殖民主義的尾巴拖到下一個世紀。中國外交部也就此發表了公開談話。最后,葡方同意了中方的主張:中國政府將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戰略須正確
周南指出,收回香港、澳門,只有實力還不夠,還要有正確的戰略方針和政策。這就是鄧小平創造性提出的“一國兩制”偉大構想。
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三大任務之一。“一國兩制”的最先提出是在八一年,就是葉劍英委員長發表的解決臺灣問題的九點聲明(葉九條),這九點聲明實際上就把后來中國政府解決香港問題的十二條方針的基本內容都概括了。所以小平講過,葉帥講的九條方針就是“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最先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來的,但首先用在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上。
周南表示,“一國兩制”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首先,它的提出,實事求是地考慮到祖國大陸的現實,也考慮到臺灣、香港、澳門的現實。用“一國兩制”構想,采取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動蕩,有利于這些地區繼續保持繁榮穩定,它能為各方面所接受。在香港來講,有關三方都能接受。
第二,它的提出,是以中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到下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發展戰略方針為依據的,所以不是靈機一動,一時心血來潮。這也正是為什么不提三十年不變、四十年不變,而是五十年不變的原因所在。后來鄧小平又講到,五十年后中國已經發展起來了,也不一定要變了。
第三,“一國兩制”也為解決一些國際爭端和地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周南總結說,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一靠實力,二靠正確的戰略方針。這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然,正如小平所指出的那樣,還因為中英、中葡做出了共同努力。在談判過程中,小平本人將高度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給我們樹立了表率。”
統一是大勢
周南說,香港回歸兩年多的成功實踐不但證明了“一國兩制”構想是科學的,而且證明中國政府對貫徹這一方針是誠心誠意的。有香港為鑒,“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更不在話下。
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不可避免地會對廣大的臺灣同胞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不管臺灣當局的某些人搞什么花招,都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祖國完全統一是人心共向,大勢所趨。
周南分析道:李登輝拋出所謂的“兩國論”,實質是否定一個中國原則,企圖搞分裂。這種逆歷史潮流而動、反中華民族的行徑,理所當然遭到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和一致譴責。“兩國論”注定只是兩岸統一進程中的一出鬧劇。
周南強調,“一國兩制”完全適用于臺灣問題的解決。據此來實現兩岸的統一,臺灣可以繼續實行原有的政治經濟制度,維持生活方式不變,保留自己的軍隊;臺灣同胞的生活水平不但不會降低,而且統一后隨著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加強,將會不斷提高。統一將結束兩岸分離對峙的局面,消除不穩定因素,帶來了長期的安定,對于臺灣同胞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他們肯定會愈來愈深刻地理解這一點。
“現在,臺灣島內的某些人在玩火,搞不好會引發兩岸軍事沖突,那只能給臺灣同胞帶來災難。”
“我們在臺灣問題上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八字方針,但決不能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如果李登輝之流走得太遠,那就會堵塞和平統一的道路,必然引發沖突。”周南如是說。
港澳不了情
記者在采訪時注意到,手執一把紙扇的周南雖略顯消瘦,但精神很好,豪爽不減當年。
周南笑稱他跟香港、澳門很有緣分。從八二年擔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在中英談判的“幕后”開始,直到九七年從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位上退下來,周南從事了整整十五年的涉港工作。他還以中方團長的身份參與了中葡關于澳門問題的談判,并兩次到過澳門,對澳門的印象也很深。
“香港、澳門的回歸是中華民族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能親自參與其中,見證回歸,是我此生的最大光榮。”
當記者問他現在忙些什么時,周南表示,自一九九七年做了手術、胃部切除一半后,他的身體一直在康復之中,現在還在調養。
“平日的對外應酬少了,主要是讀書,讀一些中外古典書籍。也常翻翻報紙,了解一下港澳的最新情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