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8日晚上9點,大連開發區新港碼頭,依然擠滿了消防車。兩天前的7月16日18點10分,該碼頭一條輸油管道發生爆炸,繼而引起另一管道起火,火場先后發生六次爆炸,同時導致原油大量泄漏,直入黃海。
位于遼東半島南端的這里,是我國規模最大、水位最深的現代化深水油港,目前已形成擁有20個油品碼頭、年通過能力可達8000萬噸的國際油品與液化產品轉運中心。
來自鞍山、錦州、撫順等遼寧14個省市的4000多名消防官兵,展開緊急救援,輪班對爆炸的核心區域進行冷卻,以防再度發生意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三天內多次趕赴事發現場,直擊此次爆炸造成破壞,調查其可能給生態帶來的影響。
爆炸產生多種有害氣體
18日晚,通往事發地點的路上,警方依然設卡不讓記者進入,而此時正有許多消防車輛疾馳駛入,接替倒班下來的官兵。在當地一位熟人的帶領下,記者攀爬上山坡,經過一條狹窄的林蔭小道,終于接近事發區域。
在往爆炸核心區域行走的過程中,化學藥品的味道,刺鼻難耐,帶上口罩也無濟于事。而不知名的氣體讓眼睛無法睜開,流淚不止。此后不久,記者身上沒被衣服遮住的皮膚,開始變紅,灼熱刺痛,同行的好幾個記者均出現類似狀況。
相關資料表明,刺激性氣體主要為氨氣和硫化氫等,二者都屬強烈的神經毒物,對粘膜有很強的刺激作用,輕者臨床癥狀表現為流淚、眼痛等,重者可突然昏迷、呼吸、心跳驟停。
大連環保局副局長吳國功在現場告訴記者,這種儲油罐體爆炸會產生40多種有害氣體,目前大連環保部門正在對現場附近一兩公里范圍內的大氣進行檢測,已經形成了3000多個數據。
五年前,英國邦斯菲爾德油庫同樣發生爆炸,形成的有毒濃煙彌漫至倫敦上空,形成“黑雨”,而有毒氣體導致人們呼吸困難、眼睛不適等,最終導致百余所學校臨時關閉。
16日的爆炸,讓位于大孤山半島上的新港碼頭,成為一片火海,臨近爆炸地點的工人撤回大連開發區,有的借住在親戚家里,有的在網吧待了一宿。事發之后不斷產生的濃煙、氣體,隨著風向漂到了市內。
在新港生活了33年的清油工人王楷(化名),事發時正在距離爆炸地點近200米的地方,他用自己的手機拍下了當時的場景,火光沖天,煙霧彌漫,他說自己當時感到快要窒息,氣味非常難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掌握了一份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其中稱大連原油儲備庫儲備油的來源主要為性質以沙特輕質油為代表的高含硫原油,以及以印尼米納斯原油為代表的低含硫原油。原油屬于易燃易爆品,在儲存和收發油過程中存在發生火災和爆炸的危險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毒性。
該書中稱,對人體健康的危險性通常是指物質的毒性,毒物的危害程度則通常分為極度危害、高度危害、重度危害和輕度危害。結合原油的毒理性質,可以看出原油具有一定的毒性,屬于重度危害,存在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風險。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瑾】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