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要多次表示:“歡迎中國作為一個繁榮昌盛的大國登場”。但是,今年以來發生的一些事情,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華盛頓在美韓軍演和南海問題上的所作所為,不由得讓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美國準備好了嗎?
對美國來說,適應中國的發展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推進中美關系前行,只是嘴上說說,表達一下良好的意愿,這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美國找不到一種能夠認同并接納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登上世界舞臺的方式,中美關系就有可能像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盡管這種不穩定狀態給中美兩國乃至世界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是沒有人愿意看到的。
自卡特政府以來,歷任美國總統上任后,中美關系大都會經歷一段低潮,而后才逐步回升。應該說,奧巴馬上臺后的中美關系在開局階段擺脫了這樣的“怪圈”。奧巴馬去年11月訪華前明確表示,美國不謀求遏制中國,美國歡迎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在上海發表演講時,他又談到,“一個國家成功不應該以另外一個國家的犧牲作為代價,這就是我們為什么不尋求遏制中國的崛起的原因”。
美國的政策調整基于中國的發展不可阻擋這樣一種判斷。“全球性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依靠美國或中國,但是沒有美國和中國的共同參與,有關問題也不可能得到解決。”克林頓國務卿的這段話顯示,美國已經清晰地認識到,只有改變同中國打交道的方式,才有利于美國在全球的利益。
奧巴馬政府在對華關系上發出的信號無疑是積極的,這一信號甚至被解讀為美國有意改變接觸加遏制的傳統戰略。其實,對中美關系走向的總體判斷,只是為美國對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個大的背景,現實中的調整要艱難復雜得多。對臺售武、谷歌事件、炒作人民幣匯率問題、散布“中國經濟責任論”……在如何同迅速發展的中國相處問題上,華盛頓實際上并沒有理清思路、放平心態。
曾有美國專家預測,隨著中美關系的不斷深化,中國會“更有承受力”。問題的關鍵在于,在事關本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中國根本沒有回旋的空間。大是大非面前,中國過去不曾退縮,現在沒有退縮,將來更不會退縮。這完全不是什么“承受力”的問題。碰撞中國底線的做法不可能沒有回應。“來而不往非禮也”,華盛頓不乏“中國通”,對這句話的豐富含義應當有所了解。
中美經貿關系越來越緊密,在處理一些重大國際問題時,雙方也都會坐到會議桌前談判協商。但是,中美關系中的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并未得到緩解,密切的接觸過程中,雙方之間的利益碰撞反而有可能增多。
找不到合適的方式來應對新的變化時,陳舊的思維往往會被重新拾起,盡管當事人內心深處也清楚這是一條走不通的老路。克林頓國務卿在東盟地區論壇系列外長會議上大談南海問題與美國的“國家利益”,就是一個鮮活例子。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最近刊出美國亞洲問題專家格林的文章,主張奧巴馬的對華政策朝更嚴厲的方向調整。據香港《亞洲時報》報道,在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聽證會上,不少人認為華盛頓應該思考“中國模式”是否需要被提升為美國模式的“意識形態對比物”和“敵人”。這一切表明,總有那么一些人熱衷于制造冷戰迷霧,竭力維護接觸加遏制這種所謂對華政策傳統。
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復雜的雙邊關系之一。中美兩國關系如何,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整個世界特別是亞太地區和平穩定。正如美國學者伊恩·布雷默所說,雖然存在著中美對抗的風險,“但美國和中國加強政治和經濟紐帶,采取措施避免冷戰或更糟糕的情況而獲得的利益會更多”。
霸權從來都是有慣性的。然而,如果感覺到自身的地位受到挑戰,就不顧事實真相,由著性子到處伸手,制造緊張,挑撥離間,甚至脅迫一些國家在大國之間選邊站隊,只能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到頭來,只能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中美關系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華盛頓能否抑制住內心深處的“沖動”。對美國來說,真正做到認同并接納與自己“性格迥異的”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登上世界舞臺,不僅需要強烈的現實感和大智慧,更需要堅定的決心。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