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地圖上難覓其蹤的南海邊陲漁村,發展成為經濟繁榮、世人矚目的現代化大城市,需要多長時間?深圳給出的答案是30年。
經濟特區制度,點燃了中國經濟由弱變強、改革開放的星星之火,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成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1988年4月,海南設省并建設經濟特區。1990年4月,上海浦東新區實行經濟特區優惠政策,2005年,上海浦東新區進行綜合改革試點;天津濱海新區綜合改革試點也在不斷推進。今年6月,重慶兩江新區掛牌成立……由點到線、從沿海到內地,黨中央、國務院不斷擴展著經濟特區的范圍和內涵,駕馭著中國經濟的航船劈浪前進。
30年來,深圳以年均25.8%的增長速度累計創造了5.78萬億元GDP,實現中央各項稅收1.23萬億元,其中2009年實現本地生產總值8201.2億元,人均GDP9.3萬元,折合1.36萬美元,經濟總量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從默默無聞的南海邊陲漁村迅速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功能完善、法制健全的現代化大城市。
30年來,深圳等經濟特區不僅自身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試驗田、排頭兵作用,為全國的改革開放做出了歷史性的探索和貢獻,為資本市場創新提供了土壤。
1983年7月,廣東省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在《深圳特區報》刊登招股公告,以縣財政為擔保,向社會發行股票募資1300萬元,這是新中國首家通過報刊公開招股的公司。
1987年9月,我國第一家專業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2004年5月27日,中小企業板在深交所鳴鑼開板。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掛牌交易,點亮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夢想。
……
特區的飛躍式發展,為資本市場萌芽、誕生和發展提供了沃土;反過來,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經濟特區的發展,為推動經濟體制改革,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深發展、萬科、中國平安、浦發銀行、泰達股份等一系列優秀的上市公司均來自各新老特區。
中國證券報認為,深圳等經濟特區在過去的30年中,除了創造出巨額的有形財富,更為寶貴的是,創造了豐富的無形財富。
首先是市場機制。試驗田是經濟特區最根本、最重要的功能,作為市場化改革的試驗田和排頭兵,經濟特區用“殺出一條血路”的精神,敢為天下先,為中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進行了有益探索。率先取得價格改革的突破、首次實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發行股票、首次取消票證……200多個國內“首次”、“率先”,詮釋著深圳對于市場化的探索和熱愛。更為難得的是,深圳在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很好地處理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主動下放權力,加快建設現代服務型政府。
其次是創新精神。敢闖的本質是勇于創新,創新是特區的靈魂和生命。過去的30年,深圳等經濟特區努力向創新要發展動力,向創新要發展優勢,向創新要發展資源,向創新要發展空間。
此外是尊重人才。深圳等經濟特區,創造出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引得當年全國人才“孔雀東南飛”。如今,單向的人才流動變為雙向、多向流動,一大批人才在經濟特區成長、發光之后,又回流到全國各地,促進了當地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
30年彈指一揮間,在歷史的長河中是極其短暫的,但對于深圳等經濟特區而言,過去的30年是篳路藍縷、銳意進取、開創輝煌的30年。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中國證券報認為,無論是想要勇立潮頭、續寫輝煌的經濟特區,還是想從資本大國轉為資本強國的資本市場,只有繼續市場化改革,堅持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才能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在新的起點上“走出一條新路”,為“春天的故事”續寫更為動人的樂章。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文舉】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