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第一個公開承諾裸捐,卻承受了無數人的質疑和謾罵;第一個每年拿出企業凈利潤的50%做慈善,卻被解讀成“偽善”。中秋見月心更閑,被譽為“中國首善”的陳光標,在中秋節前接受晨報記者專訪時卻顯得語氣急促,對現在嫌他討厭的那些人,陳光標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感謝他。
自稱不怕背負偽善罵名
9月20日,在參加“西城區2010年道德模范先進人物宣講活動”時,陳光標透露,在他率先承諾裸捐之后,曾遭到一些富人的抱怨和謾罵。
“我不生氣,更不怕背罵名!”陳光標在接受專訪時告訴記者,那些罵聲,是他的好友在和一些富人聚餐后向他轉述的。“我既然一直在做慈善事業,就應該有博大的胸懷,包容一些負面意見,也包括抱怨和謾罵。但我相信,一些富人隨著人生價值觀和財富觀的轉變,有一天他們會從罵我到感謝我。”
盡管他沒有給出富人的這些觀念轉變的理由和動力,他卻始終堅信這一點。
“裸捐”招來罵聲甚至危險,陳光標表示都會坦然面對。“就算為此犧牲了,我也不怕。犧牲我陳光標一個,但能為百姓造福,值了。”
開罵的人不少,追隨者也大有人在。陳光標向晨報記者透露,截至目前,通過給他發郵件或傳真承諾裸捐的企業家、普通干部已經接近200人了。最讓他感動的是,一位83歲的廳級離休老干部、老黨員也表示要在死后捐出全部財產。沈陽市的一名公交車司機每月收入3000元,也要跟隨陳光標“裸捐”。
“裸捐”還不算,有人甚至打算“全裸捐”,在百年之后將身體器官甚至遺體捐獻出來,以作為醫療機構教學實驗之用。“有的企業家說,全捐了我做不到,但我會在死后把50%的財產捐給社會。”陳光標說,“這些都讓他深深感動。
“隱形富豪未捐一分錢”
2010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中國內地有64人上榜,居美國之后排名第二。另一串數據更是驚人,《2010胡潤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內地資產超過千萬元的富豪達87.5萬位,其中資產過億者達5.5萬位,資產超過10億元的達1900位,超過百億元達140位。
但陳光標告訴晨報記者,福布斯和胡潤排行榜上的富豪,還遠遠不是中國真正的大富豪。
“真正大的富豪還都藏著呢!”說到這些,陳光標有點兒激動。據他估測,這些“隱形富豪”口袋中的錢足夠再建一座新的現代化北京城,而拿出其中20%就足以解決全國4000萬貧困人口的吃飯和就業問題。“但在國家遭遇大災大難的時候,他們從未捐獻過一分錢。”他特別提醒,這些人中還不只包括企業家。
采訪過程中,陳光標還特意當場撥通了清華大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經濟學教授的電話,請這位教授佐證。教授在電話那頭笑言,“建一座北京城應該是夠了,但別包括故宮和頤和園”。陳光標在采訪中反復呼吁國家對此引起重視,嚴格審計制度,健全法律法規。
慈善有助于改造富二代
中國富人的產生也不過20多年,絕大多數還屬于新生代。有觀點認為,財富在他們手里還沒捂熱,就要拿出來,有點兒不現實。而且,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富人還是要先把企業做好、做大。
陳光標卻不這樣認為。“你要大批財產干什么?我為什么這么做,是因為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我的財富中,每一元錢里都有人民的無形股份。今天,我要拿出來和他們共同分享。”
對陳光標而言,人生價值觀是最重要的。這也直接關系到對富二代的影響。他說,未來10至15年,80%的富翁將向富二代移交財產,但以現在的教養方式、價值取向培育出來的富二代60%都是“敗家子”。“二代就敗家,到第三代就真的沒什么可敗的了。”
凈利潤10%做慈善是底線
前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過,企業每年拿出凈利潤的1%做慈善就足以了。
“1%實在太少啦!”當記者把王振耀“細水長流式慈善”的觀點轉述給他時,陳光標聲音提高了。“我說企業每年要至少拿出年凈利潤的10%至20%才行。如果說每年拿出1%,對普通公務員還可以,每個月從三四千元中拿出三四十元做慈善。但對一家企業尤其是大企業來說,每年的10%到20%應該是底線。”
“第三次社會分配就是要靠慈善來完成。”他批評有不少企業拿“要解決員工生活問題”、“捐款可能影響企業發展”當作拒絕捐款的理由。“那都是借口!我現在每年拿出50%專門來做慈善,對企業發展并沒有任何影響!”
晨報記者 孫韜
■記者手記
陳光標誤入富人堆
在采訪過程中,他多次提到自己出身于農村,對那片土地充滿深沉的愛,也對和他一樣經歷過貧苦生活的人感同身受。形象地說,陳光標更像是一個誤入到富人堆兒里的耿直漢子。他也許身在富豪們的宴會上,心卻在別處。
他自稱要做雷鋒,卻讓人在身上找出堂·吉訶德的身影。他稱李連杰為“同志”。他一聲“裸捐”招呼,引來如此多的人響應,不止是富豪。他吸引的不止是鎂光燈,更凝聚了民間善的力量。
他掀起的將不止是一場慈善的熱潮,或許,更是一種社會觀念的變革。他更像慈善式的切·格瓦拉,他身體力行的不是1%的慈善,而是50%的大慈善,他是一名徹底的“裸捐者”。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