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再次告訴我們,現行國際評級體系不但掩蓋,而且在加劇、甚至制造著全球性的信用風險。盡管今年來國際信用評級業經歷了一系列改革,但仍未改變以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為主導的國際評級體系。當前,構建新型國際信用評級體系,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和走出危機的當務之急。同時,這也是今日召開的G20韓國首爾峰會需要考量的難題。
“9·11”事件后,美國針對安然舞弊案件發起了公司治理的旋風,并制定了嚴格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但在次貸危機后,盡管面對全球的質疑,美國對三大評級公司的治理始終是風聲大雨點小。美國次債危機與歐洲主債危機表明,評級治理已客觀地成為全球治理的新挑戰與新契機。作為新興發展中國家,不能在評級治理中被動等候而應主動參與整個治理工程,尤其應通過治理創新,改變不合理的評級體系,構建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評級市場。
評級危機 難以根治的隱患
次貸危機實際上是“信用危機+信用衍生品危機+信用評級危機”共同作用的一場全球危機。目前人們對前兩個危機的認知比較充分,惟獨對“信用評級危機”卻是輿論質疑多,實質治理少,尤其對真正的隱患部位根治不到位。根據歷次金融危機經驗,隨著經濟緩慢復蘇,評級改革的力度極易逐步淡化,從而為引發新一輪的風險埋下隱患。評級危機已成為全球金融安全的隱性根源之一。
國際具有影響力的三家評級機構分別是標準普爾、惠譽國際和穆迪公司,三家公司形成隱性危機的發力點各有側重,標普側重于企業評級,穆迪側重于機構融資方面,而惠譽則更側重于金融機構的評級。
現有評級機構造成全球隱患的領域主要有兩類。
評級行為:
“一個標準、兩種操作”
具有影響力的評級機構在給人一種公正感覺的操作下,也會采取“一個標準、兩種操作”的行動方式。在給希臘迅速下調評級的同時,其對主要經濟體的信用評級采用的是“說而不做”的態度,尤其在最終決斷的時候采取回避的態度。同樣在2009年底,穆迪對未來數年內全球17個享受3A主權評級的國家均面臨財政危機,只是警告說:其中英美等國的“財務危機”將持續數年,而且美國3A信用評級可能于2013年下調。但2010年3月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都一語道出了真相:美國的AAA信用評級絕對不可能會遭到下調。這顯現了美國在實際評級中雙重標準的霸道主義。
評級支點:
已松動難根治
在這次百年金融海嘯中,信用評級機構也是幾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公眾對其信心也受到很大的動搖。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瑾】 |
專題:G20首爾峰會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