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思力傲·平冢:中國與巴西如何共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驗?
(東西問)思力傲·平冢:中國與巴西如何共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驗?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電 題:思力傲·平冢:中國與巴西如何共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驗?
中新社記者 張力煒 王琬琪
中國“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要實現更加公平的財富分配,同時要持續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因此,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躋身高收入國家成為海內外各界關注的議題。同樣作為“金磚國家”之一,20世紀中后期一度創造“經濟奇跡”的巴西,今天也有待成為高收入國家。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方面,巴西經驗對中國有哪些借鑒意義?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巴西中國研究小組協調員思力傲·平冢(Celio Hiratuka)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作出解讀。
中新社記者:世界銀行2007年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今天看,發展中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難在哪里?
思力傲·平冢:“中等收入陷阱”概念闡述了經濟學中一個固有觀點,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結構性變化,是從低生產力向高生產力的轉變過程。
在初級階段,也就是利用廉價勞動力從第一產業主導向第二產業主導過渡后,下一階段的發展難度更高,這取決于能否成功引入更具技術優勢和競爭力的工業體系以及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服務業體系。這一過程對于繼續提高生產力和國民收入水平來說至關重要。
“中等收入陷阱”正是指達到一定發展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國家,在能夠持續提高國民收入的經濟結構轉型中面臨的困難。
這種轉型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在公司、行業各層面,人力、技術和組織各環節都變得更加難以優化和突破。恰恰又是這種轉型能夠推動一個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新社記者:巴西從20世紀70年代就成為中等收入國家,進入本世紀經濟也曾快速發展,但目前仍未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這背后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思力傲·平冢: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巴西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它經歷了深刻的結構性變化,不再是一個農業國家,建立起了多元化的工業體系和配套的基礎設施,同時還整合了諸如開發銀行、戰略性國有企業等重要的經濟力量。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組織協調公私利益的能力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債務危機破壞了這種發展模式。在日益宣揚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全球大環境中,巴西也開始也朝新自由主義方向“下注”。
問題隨之而來,市場在高度“自由”的情況下并不具備“自我轉型”的能力,也難以“自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事實上,制定促進就業和收入增長的長期性政策,并結合產業、科技政策,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直到今天,巴西仍未能解決上述問題,同時還面臨經濟和社會中存在不平等現象的老問題和環境可持續性的新挑戰。
中新社記者:從巴西的經驗來看,您認為中國應如何成為高收入國家?
思力傲·平冢:總的來說,巴西的問題在于結構性改革的停滯不前,同時未能保證結構轉型惠及全體人民。近年巴西的貧困和經濟社會中的不平等問題已呈惡化趨勢,這是巴西的一個重要教訓。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動員最廣泛的社會力量,同時需要惠及全體人民。
就中國而言,“中國特色”一詞是對一種模式的表達,這種模式沒有簡單復制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而是堅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政策。
長遠來看,中國在發展規劃中一直強調科技和創新的作用,這不只是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是尋求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并實現“共同富裕”。
我認為,中國的長遠發展有三個重要支柱:
一是結構性變革的延續并促進更高的生產力,這取決于技術變革和創新結構的質變。
二是環境可持續性,這也與技術變革密切相關,例如新能源開發、更綠色的城市建設方式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
三是共同富裕,這意味著上述變革釋放的紅利全民共享,人們的生活條件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中新社記者:從全球形勢看,中國和巴西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面臨哪些有利、不利的國際因素?
思力傲·平冢:從全球范圍看,一些國家的政府和私營部門正加速對工業4.0、數字經濟等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進行控制,這也加速了保護主義的回歸。如此一來,高收入國家和其它國家間的非對稱風險將增大,對那些沒有能力制定長期發展戰略和尚未很好融入全球格局的國家尤為如此。
從中國的發展規劃中可以看出,中國顯然知道存在哪些挑戰,并在很大程度上知道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目前中國已在一些技術競爭中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而巴西應對上述挑戰的戰略相對落后。同時,和亞洲國家不同,拉美國家容易受到發達國家和一些多邊機構現成模式的影響,這些模式是解決復雜問題的簡單方法,但必須要考慮具體國家在特定發展階段的具體條件等因素。
從有利的角度看,新冠疫情大流行以來,全球復蘇更加需要通過各國的合作來實現,不論是提供更充分的公共醫療產品和服務,還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綠色轉型、改善不平等問題等,都是如此。這有可能帶來一種長期性的改變。
中新社記者:在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進程中,中國和巴西能否取長補短?
思力傲·平冢:近20年來中國和巴西之間的合作增長顯著,包括貿易、投融資增加在內的雙邊經濟關系增強,以及在國際論壇中或在金磚國家框架下的合作不斷增強。即便如此,兩國鞏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并走得更遠的潛力仍然很大。
這種伙伴關系的進一步發展肯定與巴西出口產品多樣化、中國在巴西的生產性投資增長、更大的生產和技術溢出效應以及基礎設施投資增加有關。
此外,兩國在能源、健康、生物多樣性、水資源、農業、工業4.0等戰略領域存在很多共同利益,因此在這些領域開展科技合作也非常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兩國都擁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這也是拉近兩國關系的重要抓手。(完)
受訪者簡介:
思力傲·平冢(Celio Hiratuka),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巴西中國研究小組協調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對華關系、產業發展和國際貿易等。
相關新聞: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08日 09:49:50
- 2025年01月08日 09:24:25
- 2025年01月08日 08:36:16
- 2025年01月08日 07:47:24
- 2025年01月08日 07:20:59
- 2025年01月08日 07:19:41
- 2025年01月07日 15:53:30
- 2025年01月07日 10:30:14
- 2025年01月07日 09:48:37
- 2025年01月06日 10: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