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逗你玩”:本想賺點小錢 卻陷入連環套
轉發幾次、邀請朋友登錄小程序,就能獲得10元的現金獎勵,很多人都參與過互聯網平臺這樣的拉人頭賺小錢活動。然而在獲得獎勵前,“任務”卻總也做不完,助力砍價總差最后“一刀”。人頭拉了一個又一個,獎勵卻還遙遙無期,消費者一步步陷入平臺的連環套,踏入反復的心機與算法之中。
入套
動動手指就能掙錢
3月14日,袁女士在圖書電商平臺當當網上購買了一套童書。支付完成后,頁面彈出一個醒目的提醒:“即將提現10元”,而她要做的只是將這個鏈接分享到群聊。
兩次分享后,系統顯示“獲得現金累計8元”,并提醒如果想提現,需繼續邀請好友助力,在24小時內湊夠剩余的2元。
就剩2元了!袁女士開始頻繁邀請微信好友幫忙。然而,0.25元、0.11元、0.08元、0.04元、0.01元……獲得獎勵的金額越來越小,直到第22個好友完成助力后,她終于收到:“恭喜您獲得10元現金大禮”。為獲得獎勵,袁女士總共轉發了24次,后面的22次,只為了湊齊2元。
袁女士立即提現,誰知頁面提示她交易成功后才能提現。“我已經支付完了,還不算交易成功?”納悶的袁女士在頁面左上角字體很小的“活動規則”中找到了解釋:確認收貨15天后,才能提領這10元。
“早知如此復雜,我可不湊這個熱鬧。”袁女士摩拳擦掌地拉人領紅包,卻“領了個寂寞”。
相比于袁女士,每天都會在家庭群、同學群里發助力、砍價鏈接的周阿姨卻對這類活動樂此不疲。“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動動手指轉發就能掙錢,有什么難的?”對于周阿姨這樣的積極響應者,系統則變本加厲不斷給她推送助力領現金之類的鏈接,周阿姨每天要花去不少的時間去做分享、邀請的“功課”。
▌釋因
平臺需要廉價推銷員
事實上,袁女士和周阿姨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這些平臺成本低廉的“地推員”。隨著流量紅利見頂,不少平臺通過社交裂變、個性化定價等方式進行拉新或促銷。
“電商平臺如果真人線下推廣、實打實地直接注冊送禮物、送現金補貼,平均每人的獲客成本可能要高達數十元,成本很高。而通過拉人頭領獎勵這些規則不明晰的社交裂變類活動,平臺獲客成本可以大幅降低。”為中小型電商平臺提供引流服務的高駿告訴記者。
深套
總是差了最后一個人
“一直提醒我再邀請一人就可以成功提現600元,邀請了一個又一個,總計邀請了好幾十人,卻仍然說我差一個人。”秦女士向記者說起了自己在某團購平臺上的一次親身經歷。
剛開始,平臺提醒她距離成功提現還差1元,后來變成差0.1元、0.01元,隨著拉的人數增加,距離成功提現相差的額度也逐漸變成了差0.1金幣、0.01金幣、0.1鉆石、0.01鉆石。但對于0.01金幣、0.01鉆石到底代表多少錢,官方客服人員也解釋不清。“一環套一環,不僅小數點后的位數變了,計量單位也變了,就是不讓你提現,明擺著就是欺騙。”秦女士很氣憤。
記者采訪發現,反饋這種情況的消費者十分普遍。一位網友就表示,成功邀請110位用戶助力后,自己的手機頁面上卻顯示僅有30位用戶助力,有一大半成功邀請的用戶并沒有被系統承認。“我都是一個朋友、一個朋友自己拉的,卻被平臺判定違規,上哪兒說理去?”另一位有類似經歷的網友直呼委屈。
▌釋因
能不能提現系統說了算
“在你差一步就快成功的時候‘吞刀’,平臺就是這樣的套路。”一家提供付費助力服務的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所謂“吞刀”,是助力活動里的“黑話”,意思是助力者點過助力了,但被平臺給抹除了。比如,明明邀請了從未注冊過的新人,系統卻識別為“老用戶”;邀請了5位用戶成功注冊,系統卻反饋只有2位完成了有效注冊。
“運氣好的人被吞得少,多找一些人助力就能拿到獎勵;運氣不好的人,一直被吞,那就怎么拉人也沒法成功。一般在活動剛開始和中期,不會出現‘吞刀’情況,到后期就會比較普遍。”這位負責人透露。
連環套
老用戶比新用戶貴
VIP比普通用戶貴
一些經歷了拉新、助力的消費者,在成為老用戶甚至付費用戶后發現,自己并沒有從層層嵌套的算法中逃離出來,而是進入了新的算法“魔咒”。
“怎么我開通月卡要168元,我朋友卻只需要25.9元?這也太離譜了。”作為某潮牌電商平臺的老用戶尤先生最近感覺十分心寒。但對于他的疑問,客服人員沒有給出任何解釋。
同樣是該平臺老用戶的另一位消費者則反映,他開通平臺賬號近一年,購買了幾百單商品,卻一直領不到優惠券,無法參加向其他用戶開放的優惠活動。“不同用戶存在差別,具體活動以實際顯示的頁面為準。”客服人員的回復,令他深感不滿。
同一款商品,老用戶下單比新用戶貴,甚至付費VIP會員下單比普通用戶貴,這些在傳統商業時代聽起來匪夷所思的情景,在當下屢屢發生。
盡管我國相關部門對“殺熟”問題屢屢發聲,各平臺飄忽不定的算法機制仍讓用戶感到“任人宰割”。北京市消費者協會3月1日發布的互聯網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顯示,82.37%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普遍存在;在對16個平臺進行的32個模擬消費體驗樣本中,有14個樣本新老賬戶的價格不一致。
▌釋因
算法承擔了所有罵名
在眾多消費者呼吁解釋的訴求下,平臺卻拿出神秘的算法“黑盒子”應對。在遭遇“吞刀”后的投訴中,一些消費者收到了客服這樣的回復:“是系統通過很多復雜的代碼和邏輯判斷的結果”,“由于您邀請的好友賬戶異常”,“以后臺顯示為準”。
但是對于這樣的回應,不少人并不買賬。有消費者提出,不能把“鍋”甩給算法,算法也是由人來操作的,如果頻頻出現消費者的不良反饋,平臺需要思考自己的算法是否已經走上了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不當方向。
■建議
平臺應以簡化方式公開算法細節
今年3月,《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開始施行,要求互聯網平臺在算法推薦上提高透明度。但在短時間內,濫用算法等行為帶來的不信任感似乎難以消退。《中國大安全感知報告(2021)》顯示,七成受訪者感到自己被算法“算計”。
對此,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建議,要加強電商平臺的責任和擔當。首先,需要強化電商平臺算法規則的透明度,除了對算法進行備案外,還要向用戶公開算法細節,平臺可以以簡化方式將算法細節告知用戶。同時,還要強調用戶對算法的授權,要明確用戶知情權、同意權,也要給予用戶拒絕權和刪除權。
盤和林也建議,相關部門要打通用戶投訴渠道,若用戶對推薦算法有合理懷疑,要有可投訴的部門,同時,這個部門需要具備必要的技術能力,能夠解析算法、回應用戶。
本報記者 孫奇茹 實習生 王欣欣
經濟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18日 15:20:42
- 2024年12月18日 10:03:30
- 2024年12月17日 09:33:57
- 2024年12月16日 13:22:33
- 2024年12月16日 08:34:50
- 2024年12月15日 20:13:20
- 2024年12月15日 20:09:20
- 2024年12月14日 18:11:09
- 2024年12月13日 13:24:02
- 2024年12月13日 1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