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歐美人工智能監管差異,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中新網北京6月29日電 (記者 吳濤)如今,全球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和競爭如火如荼。那么其他國家都是怎么做的呢?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參考。
29日,在2023中新財經年中會“數字新生態”主題論壇上,百度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陳晨稱,全球在關鍵技術領導地位上面競爭日益激烈,明線有經濟實力、科技的競爭,還有一條暗線,即法律、政策、軟實力的競爭。
陳晨援引一家美國智庫的報告稱,從中國、美國、歐洲在特定技術領域競爭現狀的評估以及2025年這些技術的領先趨勢中看,中國領先的領域包括5G、先進電池、商用無人機等,美國領先領域在合成生物、生物制藥、量子計算等。歐洲領先的領域卻是“政策規章”。

“歐盟在一些關鍵技術的競爭領域上,距離中美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反而是在政策立法上,歐洲一直走在前面,在立法上非常精細化、法律也非常嚴苛。”陳晨稱,對于新興產業發展來說,效率與安全是一個需要反復權衡的問題,一個非常注重安全的立法真的有利于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的發展嗎?從美歐對人工智能立法的態度上,我們或許可以找到更多的啟示。
“歐洲從2018年到2021年,對人工智能三步走:第一步發戰略,第二步發白皮書,第三步立法,非常清晰,目標就是要確保人工智能符合道德和法律。隨后歐洲在白皮書里面提出了分類監管,高風險、低風險、以及完全禁止的AI會適用不同的規則,這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美國也通過一些行政命令強調要用一種創新的方式監管人工智能,同時保護公民的隱私和自由。但是美國也強調,要考慮如何減少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創新的阻礙,美國更多的是通過‘軟法’來監管,不會用‘硬法’去強制性的干預產業發展。”陳晨稱。
“總體來看,美國和歐盟人工智能監管的差異可以看到,監管思路上美國更希望市場決定,以市場為導向,更加注重效率,所以美國的科技發展的非常快。歐盟采用了預防的方法,在傷害出現之前先對其進行監管,更加注重安全,這也導致了新興產業發展的不足。”陳晨稱。
陳晨表示,監管的目的也不一樣,美國更多的還是去用軟規則促發展,保護他的領先地位。而歐盟考慮的是在道德、法律上對其更加嚴格的約束,在人權、公平、被歧視等方面都非常重視。這些都對中國的立法政策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3日 16:56:04
- 2025年04月23日 16:47:46
- 2025年04月23日 16:28:29
- 2025年04月23日 16:09:33
- 2025年04月23日 14: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