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大荒地村備耕充滿科技味:農忙不再憑力氣
中新網吉林4月2日電 題:大荒地村備耕充滿科技味:農忙不再憑力氣
中新網記者 蒼雁 石洪宇
四月的東北正值水稻育苗期,趙廣文坐在房間里一邊喝著茶,一邊操縱著遙控器,愜意地為溫室大棚里的稻苗灌溉。
趙廣文的家鄉曾出現在美國作家邁克爾·麥爾所著的《東北游記》中。書中記錄了吉林市昌邑區孤店子鎮大荒地村的變遷,61歲的趙廣文就是變遷的親歷者。
種了一輩子地,從10公頃到110公頃,趙廣文也從農民變成了農場主。這幾天,他正和工人研究如何設置全自動播種機的語音播報。這是為了今年備耕,農場新購置的大件。
溫室大棚里1000多噸育苗基質土,不日將長出綠油油的稻苗。這些土壤含有稻苗生長所需的肥料和微量元素,無需人工再“配料”。“都是農科院的配方,長成的長粒香口感很好。”
曾因荒地而得名的“大荒地村”現已是中國糧食大省吉林的綠色有機稻米生產基地,邁克爾·麥爾寫道:“在東北,能夠對中國的過去一探究竟。但沒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這個國家的未來。”
在大荒地村,如今的“農忙”早已不需要農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趙廣文也不必在田間地頭長時間勞作。新購進的遙控噴灌機可以遠程實施灌溉,苗期管理期間,趙廣文坐在家里便能“督促”稻苗的成長。“一部遙控器就能完成自動灌溉。”他說,這里的農民每年都會引進高科技。
大荒地村逾800公頃良田,由10多位種田大戶和家庭農場引領耕種。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晶表示,科技的運用解放了農民的雙手。
王晶舉例,種田大戶都能準確估算無人機、灌溉機等設備的工作效率,還能把種地經驗與新設備結合起來。育苗期間,種田大戶們可根據日照、溫度、水質的酸堿度來調整育苗進度。
東北黑土地上的智慧農業技術,正從備春耕開始貫穿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傳感與監測技術、大數據與云計算、農業物聯網與遠程管理,都已經被運用。
50歲的王洪宇是大荒地村新的農場主,2024年春耕是洪宇家庭農場第一次經歷“農忙”。37公頃流轉土地,王洪宇料理起來得心應手。“把鋤頭換成遙控器,‘農忙’不再忙。”王洪宇笑稱。
“大荒地,地不荒,落地窗前稻花香。”這是在大荒地村流傳頗廣的民謠。曾經的荒地不僅實現了糧滿倉,更在科技的加持下種出了“新田地”。(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18日 15:20:42
- 2024年12月18日 10:03:30
- 2024年12月17日 09:33:57
- 2024年12月16日 13:22:33
- 2024年12月16日 08:34:50
- 2024年12月15日 20:13:20
- 2024年12月15日 20:09:20
- 2024年12月14日 18:11:09
- 2024年12月13日 13:24:02
- 2024年12月13日 1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