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履職心系民企 劉永好:不畏難、不焦慮、不躺平

中新社北京3月1日電 (記者 夏賓)履職步入第33個年頭,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的提案建議累計已超200份,民營經濟健康成長是他始終關注的話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從種養殖和飼料業起步的劉永好,1993年首次任全國政協委員,并在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上作《私營企業有希望》大會發言提出,希望全社會關心支持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此后33年,他擔任了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在日前舉行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劉永好是發言的六位民企代表之一。他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等媒體采訪時說:當前,中國14億人口的大市場沒有變,改革開放形成的消費能力和經濟格局沒有變,但在國際競爭復雜、出口壓力較大、傳統產業“內卷”的新形勢下,一些民營企業一時不適應新變化、新挑戰,因而壓力越來越大、信心不足。
如何應對?劉永好建言“不畏難、不焦慮、不躺平”,尤其是“傳統產業必須走新質生產力的道路,必須創新變革,否則就會落后”。
以新希望為例,其正嘗試“AI(人工智能)+現代農業”的探索,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可在飼料配方、育種的基因檢測、冷鏈物流效率、疫病防控等方面帶來積極改變,也希望嘗試借助人工智能更好分析、預測豬周期。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民營企業家,劉永好帶領新希望穿越了多輪豬周期的市場波動,經歷了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多次變化,與眾多企業共同參與到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浪潮中。
2003年,劉永好在參與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年度調研選題的討論時,建議把民營經濟現狀和政策作為調研題目。隨后調研小組成立,最終形成了一份17頁的報告送到國務院,推動了2005年“非公經濟36條”的出臺。
據全國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服務中心統計的數據,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國民營企業數量已經突破5700萬家,同比增長14.69%,占中國企業總數的91.96%。
更為重要的是,民營企業積極投身科技創新領域,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等領域表現活躍,分別同比增長17.07%、18.70%、18.87%,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
劉永好說,國家最近一年來出臺了很多推動經濟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的政策,從政策上對民營企業越來越有利。民營企業座談會后,各地持續加大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力度,發放消費補貼促進消費等,這些舉措都提振了民營企業的發展信心。
劉永好說,民營企業的信心來源于政策、科技、拼搏和轉型,“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政策的到位,市場的逐步規范,民營企業的信心一定會積極提升”。(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2日 14:23:48
- 2025年04月02日 12:12:18
- 2025年04月02日 11:59:53
- 2025年04月02日 11:44:02
- 2025年04月02日 0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