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yī)生”能取代醫(yī)生嗎?聽聽醫(yī)藥科技專家學者怎么說→
2025全國兩會正在舉行。人工智能與醫(yī)藥科技最前沿的“碰撞”,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聽聽醫(yī)藥領域專家學者們在兩會上的討論。
“AI醫(yī)生”能取代醫(yī)生嗎?
全國政協委員 施一公:以前我們做新藥分子的發(fā)現,一般是拿一個藥物靶點,一般是蛋白質,去篩選藥物分子庫。現在因為AI的出現,這個情況正在極大地改變。比如說現在我們拿到這個藥物靶點以后,可以通過AI來預測蛋白質有哪些部位是活性位點,可以成為藥物分子結合的地方,然后甚至可以通過AI來預測可能結合的小分子結構,現在這些都開始逐步實現。
全國政協委員 喬杰:我們現在經常用的一個詞是輔助。應該說人工智能能夠非常好地輔助醫(yī)生提高醫(yī)療質量,但是完全取代醫(yī)生是不現實的。
全國政協委員 宋樹立:很多病人可能是嘴上說他沒事兒,實際上從他的愁容里面,從他疲憊的面色里頭,你可以看到他的一些癥狀。這些說不出來的表現是難以信息化的,而醫(yī)生憑借他的臨床經驗,能夠發(fā)現患者自己都不知道的一些癥狀。
全國政協委員 趙宏:我們對于技術的研發(fā),對于技術的發(fā)展,我們要持開放的態(tài)度。在研究層面,去研究它去使用它,我覺得這個是要鼓勵的。但是真正地用到人身上,用到實際的診療行為的時候一定要慎重,目前我們還不太建議把人工智能作為診斷的主要依據或者唯一依據。
AI能否成為中醫(yī)的“數字師父”?
不難看出,在不少委員眼里,人工智能與醫(yī)生不是取代的關系,而是輔助醫(yī)生做決策以及重構新藥開發(fā)流程等實際運用場景。 而中醫(yī)傳承方面,AI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全國政協委員 劉清泉:實際上我們都在想利用DeepSeek也好,利用哪個大模型也好,建立自己的大模型也好,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模型訓練,實現中醫(yī)的傳承。這個傳承就從原來的口傳心授,變成跟著機器,那么我還在訓練機器,這機器在不斷地提升,目前我們也開始探索這種傳承辦法。
什么時候不用“談癌色變”?
癌癥、罕見病能被治愈嗎?醫(yī)療技術有望獲得哪些突破?兩會上,一些政協委員對于醫(yī)學前沿成果的介紹和暢想,也在不斷勾勒出未來醫(yī)療、健康科技等方面的發(fā)展路徑。
全國政協委員 趙宏:癌癥其實是人體衰老的一種表現,已經被代謝掉的細胞,把它的遺傳物質傳遞給了新的細胞,可以理解為一個復印機模式,把DNA信息復制了以后給新細胞,那么在復制過程中就有可能會出現錯誤。隨著年齡的增長,復制的次數越多,出錯的概率就會越大,累積的錯誤就會越多。也就是在關鍵的基因或者位點出現重要致病性突變的概率就會增加。
全國政協委員 彭軍:到目前為止,有些癌癥已經變成了一種慢性病,就類似高血壓、糖尿病等,能通過長期服藥,使患者獲得長期生存,而且是高質量的生存。
醫(yī)療技術有望獲得哪些突破?
全國政協委員 季加孚:2025年醫(yī)藥能稱為前沿的,比如說干細胞的測序、空間轉錄組的研究,第二個就是器官的移植,此外就是納米藥物以及它的遞送系統等等。
全國政協委員 宋樹立:我相信在未來依靠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對疾病的認識更加深入,對疾病的診斷更加及時、更加簡便,治療起來效果更好。當然我也不認為科技就是醫(yī)療的一切,一個人的心境心態(tài)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的因素。
(總臺央視記者 楊陽 史迎春 鄭怡哲 張春玲 山東臺)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3日 08:14:58
- 2025年04月02日 14:23:48
- 2025年04月02日 12:12:18
- 2025年04月02日 11:59:53
- 2025年04月02日 11: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