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主題記者會丨民政部:通過“四個轉變” 有序推進民政民生保障向普惠性發展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9日下午舉行記者會,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衛健委四位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民政部部長陸治原表示,民政工作要順應人民群眾的需求變化,逐步擴大相關民生保障政策覆蓋面,有序推進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基礎向普惠發展。概括講就是要推進“四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保障對象從特定群體向更多需要幫助的群體轉變。
普惠性,首先強調的是保障對象的普遍性。比如兒童福利,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健康水平的提升,孤兒、棄嬰大幅減少,流動兒童、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需要推動兒童福利從孤棄兒童生活保障向所有需要幫助的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延伸。再比如養老服務,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出少子化、老齡化、高齡化等特點,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在弱化,越來越多老年人對社會養老服務提出需求,需要推動養老服務從“三無”老年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向全體老年人拓展。
第二個轉變,服務內容從物質保障為主,向物質救助、社會服務和精神關愛兼顧轉變。
隨著社會進步,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精神關愛、社會融入和自我發展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單一的物質幫扶已經不能滿足救助對象多樣化的現實需要。對此,下一步將在以資金和物質救助為主的兜底保障基礎上,探索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開展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服務,發展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等,更好滿足困難群眾的需求。
第三個轉變,要素保障從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為主導,積極發揮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作用轉變。
比如社會救助,在加強政府投入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公益慈善等社會力量參與,通過“政府救助+慈善幫扶”等方式,多渠道解決好困難群眾的難題。比如養老工作,政府要保障好“三無”老年人的養老,支持發展基本養老服務,同時,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增加多層次、多樣化、高品質的養老服務供給。
第四個轉變,手段方式從傳統服務方式向數智化、標準化方式轉變。
我們將在社會救助、養老、殘疾人康復服務等領域,加快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運用,深化民政領域“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推進更多事項線上辦、掌上辦,讓民政服務更便捷、更可及、更規范。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3日 20:01:57
- 2025年04月13日 20:00:49
- 2025年04月11日 08:59:56
- 2025年04月10日 11:22:07
- 2025年04月10日 11: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