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三個變化、兩個不變 從博鰲窗口看亞洲未來確定性
3月2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落下帷幕。“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是今年的主題,四天時間里,海內外各界人士聚焦亞洲和世界發展,圍繞多項議題深入交流。從論壇到圓桌會、對話會,年會為大家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平臺。
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博鰲亞洲論壇怎么為全球治理貢獻智慧?我們來跟著記者的鏡頭去體驗觀察。
今年論壇年會的第一個變化就是對“自由貿易”的討論熱度進一步提升了。雖然自由貿易以往也是大家討論的焦點話題,但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的各種討論對話中,在促進增長、社會治理等眾多話題中,“自由貿易”曝光率極高,與之相關的論壇和對話比比皆是。
“自由貿易”熱度提升的背后是“自貿港”熱度的提升。3月25日下午,“全球自由貿易港發展論壇”會場內坐得滿滿當當,400多名中外嘉賓參加,其中很多都是大咖級別。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 潘基文:中國高水平的開放具有重要意義,將為亞洲乃至全世界帶來新的機遇。海南正在成為吸引全球人才、資本和資源的強大磁石。
海南省省長 劉小明:自由貿易區港的使命是打破壁壘,而非筑起高墻,是創造機遇,而非獨占紅利。當前我們正加緊落實封關運作方案,加緊推進自由貿易港核心政策落地。
2025年年底,海南自貿港將實現封關運作,目前,海南自由貿易港在全球已經有36個自由貿易區港伙伴。參會的嘉賓們認為,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表明中國在進一步對外開放。
為什么今年自由貿易的討論熱度這么高,還有一個更深的原因就是一些國家刻意在搞事情,故意搭起貿易的高墻壁壘,使得國際大環境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 朱民:我覺得亞洲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第一個是特朗普政府的不確定性。因為他現在是全面關稅,對等原則,特朗普政策是泛對等化的經濟政策,他也說了要對日本、對越南都要征稅。亞洲當前整體經濟運行很強,但面臨的主要挑戰還是要準備應對未來超預期的沖擊。
在不確定性面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和對外開放的姿態無疑對亞洲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確定性。“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這是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公布的2025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目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 朱民:中國實現5%左右,對亞洲是一個重大的穩定作用,特別是中國強調國內消費市場,意味著把消費市場向亞洲和世界敞開,因為亞洲也好,全球也好,最大的瓶頸是總需求不足,所以中國把市場打開,其實是幫助全世界和亞洲打開了一個總需求的瓶頸。
應對外部沖擊,尋找更多的確定性,亞洲就要攜起手來,加強開放合作,而創新是重要推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 中外比較研究部主任 徐秀軍:創新所帶來的積極效應非常顯著。特別是一些新的技術,像數字技術、人工智能,這些技術相比過去來說,具有很強的賦能性,可以對各個領域帶來積極效應。
在論壇現場另一個顯著變化就是: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討論極其火熱。會場上,DeepSeek這個詞不絕于耳。大家幾乎都在談論DeepSeek、使用DeepSeek,幾乎在所有主題的論壇和對話中,都會談到它。
朱民:現在亞洲都在考慮,因為DeepSeek是開源的,在開源的基礎上怎么能發展自己的軟件,一定是和中國合作和共同發展。在科技上軟件的崛起,DeepSeek打開了中國和國際科技合作,特別是亞洲內科技合作新的大門。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 張亞勤:中國是人工智能領軍的國家,在亞洲,我們的科研技術、產品、產業都處于領先地位。這個時候怎么樣用我們的影響力去輻射整個亞洲就相當重要,比如在大家共同關注的議題方面,氣候變暖、健康、教育。
這個火熱變化的背后,不僅是因為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也因為這樣的發展給亞洲和世界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不少外國嘉賓的手機上都裝著中國的大模型,他們認為,中國的大模型技術有著強大的產業帶動能力。
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前副部長 米凱雷·杰拉奇:用DeepSeek可以更快捷,更便宜,不需要所有來自英偉達的大型硬件。因此它帶來更多效率,更多創造性發展。我每天都在使用DeepSeek,我在為自己的財經類課程訓練它。
vivo高級副總裁、首席技術官 施玉堅:像AI技術的快速進步,必然會帶來產業新一輪變革,在大的浪潮推進過程中,各個國家都在找自己的定位,這個時候有利于國際組織之間或者國與國之間,甚至企業與企業之間更多的交流與碰撞,來共同推進產業的進步。
人工智能為亞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怎么加強對它的應用治理也是討論的熱點。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曾毅: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人類對工作的焦慮,因為每一次工業革命的目標實際上都是提高生產力。但這并不代表著絕大多數人會失業,現在的人工智能有情感分析能力,但是沒有真正的情感理解能力,也有新的類型的工作會產生。技術與人類和諧共生,這是亞洲給世界帶來人工智能的不同愿景。
今年博鰲亞洲論壇的第三個變化,是會址所在的東嶼島實現了全面“零碳”排放。3月25日,海南宣布,東嶼島“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的建筑和基礎設施用能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2019年的1.13萬噸到2024年全面實現零碳。這樣的跨越背后是怎么實現的呢?
現在,東嶼島的電力能源供應全部來自綠色新能源。在島上的電網中心,記者算了一筆賬:整個東嶼島上的能源供應基本上是來自于光伏或者風電,據統計,2024年島上綠電發電量達到了3000多萬度,而實際島上去年只使用了2000多萬度,也就是說島上的綠色能源不光能自給自足,而且還有富余。
另外,為了達到零碳排放,島上的各類基礎設施也都進行了相應改造。
除了以上幾個變化,今年博鰲亞洲論壇的不變就是對綠色發展的追求。從“零碳樣板間”的持續打造,到每年一份的綠色發展報告,再到多場關于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磅討論,都是對綠色發展的持續推動。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 李政:綠色發展的核心意義在于重塑亞洲的發展模式。亞洲的經濟占全球經濟增長的60%,但是面臨著嚴重的資源和氣候約束,實行綠色發展、綠色轉型,通過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的合作,從而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氣候變化應對的協同,所以它的意義是非常大的。
除了堅持推動綠色發展,回顧近年來的博鰲亞洲論壇,隨著國際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它堅持不變的更是著力探尋開放合作之路。近年來,它把“共同命運、共同行動、共同發展”“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等設為主題,在這些理念的推動下,亞洲區域經貿合作持續向好,RCEP等貿易協定的紅利持續釋放。
從博鰲看亞洲,從亞洲看世界。在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的當下,亞洲經濟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其中,亞洲的服務貿易尤其是數字貿易保持快速增長,亞洲仍是對全球外商投資最具吸引力的地區之一。通過博鰲這個窗口,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正在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吸引外資政策協調,促進亞洲地區貿易流動,正在為推進全球經濟復蘇和可持續增長注入動能。
編輯丨王陶然 胡蓉 高樂淳
攝像丨付鵬 魏安 蘇開遠
剪輯丨佟永杰 周維
(央視新聞客戶端)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4日 11:23:13
- 2025年04月14日 10:47:16
- 2025年04月13日 20:01:57
- 2025年04月13日 20:00:49
- 2025年04月11日 08: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