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論壇聚焦AI:如何破解“雙刃劍”?
中新社北京3月30日電 (陳杭 王夢瑤)當前,人工智能(AI)正以指數級速度重塑技術范式、產業格局與人類生活方式。當未來AI走向千行百業、千家萬戶,如何兼顧發展與安全,實現技術可信、可持續?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中外嘉賓聚焦AI,探討其場景化應用與普惠化路徑。
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推動AI發展已成為全球趨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鄧鴻森表示,當前,以AI、量子計算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專利申請量約占全球總數的1/3。在生成式AI領域,2017年以來的專利申請量增長超800%,中國、美國、韓國走在前沿。
今年以來,伴隨DeepSeek等大模型的爆發應用,中國多地正積極發力AI產業。“AI是未來產業重要賽道之一,通過大模型突破為代表的技術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提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所長蒲松濤提到,當前,北京、上海等地持續支持大模型前沿研究及應用發展,推出更多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應用場景。
隨著AI大模型領域的飛速發展,通用能力不斷提升,各行業細分領域的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本屆中關村論壇年會上,包括“AI+工業制造”“AI+生活服務”“AI+醫藥健康”等9個應用場景在內的北京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成果正式發布,系統展示AI賦能材料、醫藥等領域的前沿創新成果。
西門子中央研究院研發部總裁諾伯特·高斯(Norbert Gaus)表示,西門子正利用AI技術解決工業領域的多項挑戰,通過發揮機器人與AI深度融合等技術優勢,不僅顯著提升傳統制造業的創新力與小批量制造的響應速度,更通過加速產品從研發到市場的全過程,帶來更多創新產品。
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普及,其在加速賦能的同時,潛在的安全風險也在不斷增加。“在應用層面,大模型面臨信任壁壘等問題。”北京北方算力智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院長劉秦豫說,隨著AI規模擴大,其決策過程不透明、決策邏輯可解釋性差,可能在高風險領域造成嚴重后果,限制了社會層面對其的信任,也難以滿足業務和監管的需求,需要建立可解釋、符合道德規范的大模型,從而更安全、透明地服務千行百業。
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技術“雙刃劍”,人類已出招積極應對。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已于2024年8月1日生效,通過法律手段規范AI技術的應用。在中國,涉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的法規陸續頒布執行,《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也將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中國在生成式AI領域邁出構建安全可信生態的關鍵一步。
韓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盧圭成表示,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美國、歐盟等均聚焦AI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但其背后的數據安全性、算法偏見與歧視等問題值得重視。一旦AI深度偽造與欺詐等問題被惡性利用,將為各行業帶來巨大風險,增加社會治理成本。因此,世界各國應加強國際合作,制定并完善AI安全監管制度,從而更好地引領產業創新,讓AI真正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創新的強大動力。(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3日 08:14:58
- 2025年04月02日 14:23:48
- 2025年04月02日 12:12:18
- 2025年04月02日 11:59:53
- 2025年04月02日 11: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