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用智能人”到“數字員工” 看AI如何走進千行百業
從逐步具備人類認知的“通用智能人”,到可以勝任工作崗位的“數字員工”,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行業邊界。在近日舉辦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上,多位在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創業的歸國留學人員,圍繞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融入千行百業展開討論,洞察行業發展動向。
“通用智能人”助力文明演化研究
“如果把‘通通’放在人形機器人里,它就是一個有情感的‘人’。”論壇現場,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分享了全球首個通用智能人“通通”的成長變化。
去年,在中關村論壇年會首次亮相時,“通通”的認知能力大致相當于3至4歲的人類兒童。而現在,她已經成長到了5至6歲的水平,并且表現出一定的“自我意識”。在家庭、幼兒園等物理逼真的大模型環境里,“通通”掌握了吃飯、收拾桌子等日常技能,甚至學會了“討價還價”——你讓她干什么事,她也要求你給她干什么事。
“通通”得以展現出強大的學習能力,背后依靠著研究人員在武漢構建的一個大型社會模擬器。從家庭到小區,再到幼兒園,“通通”在模擬器內,與大量的“人”互動。
“模擬器可以完整地模擬著整個城市的運行,一個人生活的一天、一生。”朱松純分享,“上百萬‘智能人’在里面進行演化,它會自主形成公司、建立組織、產生各類社會需求,并逐步構建完整的社會結構。”
朱松純同時表示,這為人文社科研究帶來了新的可能,“將來我們能用這個模擬器,來支撐我們對社會運行、資源分配的決策研究,在產業經濟、人口政策、交通應急、社區治理方面做一些應用。”
通過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結合,通用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跨越多個產業領域,打造新的文化、能源、教育、民航、汽車等產業生態,在朱松純眼里,未來五年,通用人工智能將在產業升級、社會治理和文明演化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這不僅是未來科學的重大前沿,也是科技創新的本源。
虛擬勞動力“釋放”生產力
如何將科技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數字員工”悄然進入企業工作。作為人工智能技術創造出的虛擬勞動力,數字員工可以承擔數據錄入、報表處理等大量重復性、流程化的工作。
作為智能自動化領航者,來也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汪冠春介紹,他們的公司廣泛使用了一批“數字員工”,在他看來,這是一場“真正的生產力釋放”。
“我們為很多客戶打造數字員工的過程中,發現數字員工的出現,讓原來那些繁雜、無聊、枯燥的工作,得以交由機器自動化完成,而這時的員工便可以專注于客戶溝通、團隊協作、決策制定等更高價值的事情。”汪冠春說。
除了工作方式的變化,“數字員工”帶來的還有企業運作邏輯的調整。
“未來的AI是否會‘晉升’為管理者,甚至成為企業的決策者?”這也是汪冠春更為關心的事。
汪冠春表示,“短期來看,企業CEO仍然需要在戰略決策和組織建設方面發揮作用,今天的AI暫時無法做到。但從長期來看,我們需要思考10年、20年后,當AGI(通用人工智能)真正到來時,人類的工作將如何演變。”
面對智能化浪潮,人類員工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北京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特聘專家周文霞認為,當下,決定AI取代人類員工的“鑰匙”,仍然掌握在人類手中。
專家們認為,從實驗室走向現實社會,人工智能正在改變生產方式。未來,AI的發展不僅關乎算法和算力的突破,更關乎如何在智能化浪潮中找到人與技術的最佳平衡點。(完)(《中國新聞》報劉益伶報道)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8日 20:03:22
- 2025年05月08日 12:35:38
- 2025年05月08日 10:36:46
- 2025年05月08日 10:24:46
- 2025年05月08日 1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