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民企看發展 | 科大訊飛劉慶峰:發展AI,不能在別人地基上建高樓
中新網北京4月4日電(記者 宋宇晟)2025年年初,DeepSeek震撼世界,杭州“六小龍”走紅出圈,世界正重新認識中國的創新能力。
“我們為DeepSeek鼓掌,感到非常自豪。”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樣的創新成果讓全球看到了中國技術發展的速度,提升了各方對中國自主創新的信心。
創新突圍的重要力量
信心來自于創新成果,更來自于中國官方支持科技創新的鮮明態度。
2月,民營企業座談會在京舉行。3月兩會期間,科技創新再次成為重要議題,有關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話題熱度不減。
作為科技領域民營企業家,劉慶峰說,他看到了中央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支持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的系統性的制度安排和決心。他認為,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領域,在承擔國家科技攻關任務、解決卡脖子等關鍵技術方面,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中國民營企業將成為創新突圍的重要力量。”
劉慶峰告訴記者:“我們一定要有一批人敢于在算法、在核心技術的源頭進行創新。只要我們有這個膽氣、勇氣和決心,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其他產業,都會有更好的未來。”
人工智能大潮正洶涌奔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劉慶峰認為,當前,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業在進行源頭技術創新,產業應用應與技術創新聯動,形成數據飛輪效應。
自主可控的大模型
科大訊飛成立于1999年。此后,這家專注于語音技術研發的企業迅速崛起,其關鍵就是將實驗室中的技術轉化為改變人們工作生活可用的工具。
2008年,科大訊飛首次讓機器的語音合成超過普通人說話水平;2012年,首次讓機器的語音評測超過人類專家水平;2015年,首次讓機器的語音識別超過人類速記員水平;2018年,首次讓機器翻譯的中英語音翻譯達到CATTI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二級合格標準。
與此同時,科大訊飛不斷加碼人工智能方向研發,近年推出自研大模型。科大訊飛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多語種智能語音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中國需要自主可控的大模型。”
基于這樣的考慮,劉慶峰堅持用國產算力訓練大模型。
他認為,若不能加快解決國產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產業生態薄弱、適配困難等問題,無異于“在別人地基上建高樓”。中國亟需加快推進基于國產算力底座的大模型研發創新、場景應用、生態開放全鏈發展。
“在通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各領域的情況下,如果大家都只想著去‘摘果子’,等別人把生態搞好再去用,那么我們自主可控的平臺生態沒法成長,綜合創新能力也沒法提升。”
劉慶峰呼吁,大家應更多在自主可控的平臺上做生態,要有開源的體系,不只是簡單地做推理、做微調,而是要真正去訓練。
“用更少的算力,更小的尺寸,達到業界一流效果。”劉慶峰指出,實踐表明,基于國產算力底座開展大模型訓練和算法創新是可行的,構建真正基于國產算力軟硬件協同的生態體系恰逢其時。
一場需要聚精會神的長跑
“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時代才剛剛開始,這將是一場需要聚精會神的長跑。”
劉慶峰表示,科大訊飛會堅定不移地在自主可控的平臺上持續前進。
“在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創新上,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領域基于全棧自主可控硬件平臺的大模型研發上,我們要對標全球最好水平并在重點領域方向上形成超越和引領,形成以我為主的產業生態。”
目前,科大訊飛正建立以自主可控的大模型為核心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值得一提的是,僅2024年,科大訊飛的開放平臺就新增200多萬實名認證的開發者團隊。
在劉慶峰看來,中國完全有能力率先抓住本輪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的產業紅利。他認為,中國要在人工智能領域走得更遠,必須要有更深入的機制,其關鍵是要構建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長期主義精神。
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方面,劉慶峰指出,2025年中國經濟最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新質生產力。同時,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當今世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們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應該更積極地制定配套機制。
“我們應秉持以科技創新解放生產力、釋放創造力的準則,讓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科研范式、賦能產業提質增效,在教育、醫療等民生剛需領域造福普通百姓,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他說。(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3日 20:55:37
- 2025年05月03日 12:57:35
- 2025年05月03日 10:54:37
- 2025年04月29日 16:35:09
- 2025年04月29日 16: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