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叩響家門還要多久
具身智能前景廣闊,但要真正叩響普通家庭的大門,仍需跨越技術、成本、安全等障礙。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23年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并規劃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標志著其已成為我國培育未來產業的重要方向。在民間,關于“具身智能多久能走進家庭”的討論也日益熱烈,尤其是在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不少人對機器人進家門充滿期待。
不久前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具身智能大會(CEAI2025)以“具身前沿 智領未來”為主題,聚焦具身智能技術突破與產業落地路徑,引起業內廣泛關注。作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交叉的領域,具身智能被認為開啟了計算智能與物理智能融合發展的新征程。
但在市場熱切期待的同時,也有一些投資金融公司認為具身智能行業有許多水分,開始退出具身智能項目。如金沙江創投管理合伙人朱嘯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說,“誰會花十幾萬元買一個機器人去干這些活?”
那么具身智能離我們的生活到底還有多遠?
技術瓶頸:硬件與算法的雙重枷鎖
“以逼近人類為目標來看,當前具身智能的硬件存在諸多短板。”浙江省機器人產業發展協會秘書長、浙江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偉在接受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采訪時指出,在觸覺傳感器方面,人類皮膚能同時敏銳感知溫度、力、滑度等,且精度高、能耗小、質量輕,可現有的觸覺傳感器難以企及。“現有的觸覺傳感器無法達到人的皮膚水平,在高精度、低能耗、輕質化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宋偉說。
智瞰深鑒總經理李昱慧也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硬件的感知能力、靈敏度以及耐久性,都面臨著巨大挑戰,這使得機器人目前還難以實現如人類般自然、流暢且高效的運動。
不僅是觸覺傳感器,人形機器人的關節同樣問題重重。宋偉認為,機器人關節的機械和電子功率密度遠低于人類肌肉,在爆發力和驅動能力上與人類肌肉差距懸殊,導致運動靈活性和能效不足。在家庭場景中,這一短板尤為明顯,例如掃地機器人在清潔冰箱夾縫時,機械臂的伸展距離與靈活性遠遠無法滿足需求。
而在算法層面,多模態融合處理與端側大模型的實時性成為兩大關鍵難題。李昱慧指出,家庭場景中的機器人需要處理視覺、觸覺、聲音等多源傳感器數據,然而,對于這些數據準確性的理解和決策邏輯,目前仍存在諸多問題。“要將不同傳感器的大量數據進行高效處理,并作出準確決策,這對算法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李昱慧說。
“雖然大模型在文本和圖像的處理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對空間環境的理解、復雜任務決策等方面,與人類仍相差甚遠。”宋偉補充說,“并且,當下許多大模型部署在云端,依靠網絡與機器人傳輸信息,導致實時性不佳,難以滿足家庭場景中對時間要求嚴苛的應用,比如人機交互中的即時反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戴瓊海在第二屆中國具身智能大會上也提到,具身智能涉及計算機科學、控制科學、認知科學、機器人學等多學科領域,只有強化多學科間的交流合作,整合優勢資源,才可能在算法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推動具身智能的創新發展。
場景差異:從工業到家庭的巨大跨越
從工業自動化邁向家庭服務,具身智能面臨著環境和任務的巨大差異。李昱慧指出,工業環境結構化、規則性強,而家庭環境復雜多變,每個家庭的布局、空間各不相同,機器人需要具備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同時,工業任務往往簡單重復,而家庭任務如清潔、烹飪、照顧老人小孩等,不僅種類繁雜,還需要機器人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和決策能力。
宋偉也表示,工業自動化多是流程化作業,可通過預先編程完成,即便在黑暗環境下也能照常運作。但家庭服務要求機器人具備類似人類的智能,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還難以達到。此外,工業場景中機器人無須與人接觸,而家庭場景中機器人與人存在物理接觸,這對安全性和作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對要求更高、環境更復雜的家庭環境,家庭機器人在解決這些問題上卻遇到了諸多限制。“數據其實是現在具身智能發展的一大瓶頸。”北京大學助理教授、銀河通用創始人、智源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王鶴指出,當前,數據不足限制了人形機器人的靈活性和智能化水平。他解釋,人們感覺日常生活中的人形機器人好像并沒有那么聰慧、靈動,這背后一個制約因素就是數據不夠。
而對于更為隱私的家庭環境,相關的訓練數據則更加有限。宋偉告訴記者,隨著機器人越來越多地融入人類生活,數據隱私保護和責任界定將變得愈發重要。現有的法律框架或許還無法完全應對機器人帶來的這些新問題,未來政策需要在數據隱私保護、責任界定(如機器人傷人的責任歸屬)以及機器人行為準則等方面加以完善。
此外,宋偉還提到了恐怖谷效應,它指的是人類對類人物體的情感反應隨其仿真程度變化的非線性關系。當非人類物體(如機器人、玩偶)與人類的相似度達到某一臨界點時,人類的好感度會驟降,產生反感甚至恐懼。因此,對于人形機器人走進家庭,解決“面貌”問題也會是這個新場景的挑戰之一。
不僅如此,在家庭場景中,安全與倫理問題至關重要。“在工業場景中有標準化的安全規定和規章制度,可在家庭中,除了要保障物理安全,避免機器人傷害到人,還涉及倫理道德層面的問題。”李昱慧說,例如在照顧老人小孩時,如何讓機器人的行為既滿足需求又不違背倫理道德,這是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
破局之路:時間、成本與技術的賽跑
對于具身智能進入普通家庭的時間,業內專家有著各自的判斷。宋偉認為,近3年不太可能實現,5年內或許在某些特定環節能夠有所突破,但5到10年則相對更為合理。關鍵轉折點在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重大突破,以及核心零部件成本的降低。“比如像力傳感器,如果它的成本下降,機器人在與人接觸時能更好地感知碰撞,避免傷害到人,這樣才更有希望進入家庭。”宋偉說,“畢竟,硬件的關節、傳感器等零部件是難以像算法成本那樣通過量產有效分攤的。”李昱慧也認為,至少還需要5到10年的時間,具身智能才可能相對成熟地進入家庭。她指出,目前硬件成本過高是一大阻礙,同時還需要技術上的突破,包括算法的改進以及大量的數據訓練。
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23年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并規劃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為了推動硬件成本下降以及技術的發展,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政策。2025年2月,北京市發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力爭突破百余項關鍵技術,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同月,中關村(海淀)具身智能創新產業園正式揭牌,初步形成具身智能產業聚集發展態勢。
在技術突破方面,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譚鐵牛認為,需要構建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既懂硬件又懂軟件,契合具身智能發展的人才,通過工程碩博士的培養,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這也將是未來我國青年的機遇之一。
目前,產學研各界已經開始行動。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機構,圍繞靈巧手、一體化關節等共性技術開展攻關;優必選科技與京東、中興等企業合作,在倉儲物流、工廠分揀等領域打造試點案例。這些實踐表明,“硬件-算法-場景”的閉環生態正在逐步形成。
盡管具身智能前景廣闊,但其要真正叩響普通家庭的大門,仍需跨越技術、成本、安全等重重障礙。在政策支持、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推動下,或許在未來5-10年,我們能夠看到具身智能在家庭場景中逐漸普及,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全新的變革。但在這之前,還有一段充滿挑戰的路要走。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盧健 記者 寧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3日 16:56:04
- 2025年04月23日 16:47:46
- 2025年04月23日 16:28:29
- 2025年04月23日 16:09:33
- 2025年04月23日 14: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