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證監會兩個備忘錄的發布,再加上2006年實施的兩個法規,以及證券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取得的進展,業界專家認為,上市公司大范圍實施股權激勵的要素已經趨于完備,2008年很有可能成為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井噴期”。
在5月6日證監會連續發布股權激勵有關事項備忘錄1號和2號之后,中集集團即于5月9日公布了新標準下的股權激勵辦法。國內一家大型券商的一位研究員仔細研究該方案之后認為,方案考核指標稍嫌簡單。這也是國內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案的通病。今后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權激勵方案時需要將考核條件制定的更為詳細一些。
雖然這位研究員認為中集集團的考核指標顯得有些簡單,但仍給予其激勵計劃諸多肯定。比如對于行權的規定,就較之以前的激勵計劃有了長足進步。
對于今年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判斷,這位研究員也持認同態度。他表示,當前證券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上市公司開展股權激勵計劃具備了一定的條件。股權激勵試點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比如萬科、深振業、泛海建設、華僑城等五家地產企業先后實施了股權激勵,其中萬科的方案受到了市場各方的廣泛認同。偉星股份、蘇泊爾、廣州國光等七家自上市以來連續實現高成長的中小板企業也率先實施了股權激勵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從而帶動了以蘇寧電器為代表的十余家中小板企業也陸續提出了擬實施的預案。這一格局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納斯達克的情形有相似之處。從投資的角度講,這些公司非常值得關注。
研究員稱,實施股權激勵不能只片面強調激勵,而忽略了責任和約束,股權激勵試點公司的成功正是將這兩者很好的結合起來。上證所剛剛發布的通知、指引,明確提出了上市公司每股社會貢獻值的概念,同時要求上市公司加強履行社會責任,這些基本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制度的發展。
和君咨詢股權激勵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智華認為,在備忘錄發布之后,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法律框架更加完備了。管理層曾在2006年發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和《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在股改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后,以及2007年10月上市公司治理專項活動基本結束之后,擬實施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2006年的法規,對股權激勵的對象、激勵總額度、授予價格的確定方法、行權安排時間以及行權考核條件都有較為明確的規定,而在證監會公布的兩個備忘錄中,則進一步對以上幾個要素有了明確的規定。
比如關于激勵對象,備忘錄規定,上市公司的監事不能成為激勵對象,除非經股東大會表決通過,持股5%以上的主要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原則上不得成為激勵對象;持股5%以上的主要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配偶及直系近親屬若符合成為激勵對象的條件,可以成為激勵對象,但其所獲授權益應關注是否與其所任職務相匹配。
對于授予價格的確定方法,備忘錄的要求充分體現了長期激勵的效應。對于行權考核條件,備忘錄要求公司設定的行權指標須考慮公司的業績情況,原則上實行股權激勵后的業績指標(如:每股收益、加權凈資產收益率和凈利潤增長率等)不低于歷史水平。此外,還鼓勵公司同時采用市值和行業值比較等指標。
劉智華認為,正是有了備忘錄中的這些詳細規定,再加上2006年實施兩個法規,以及股權分置改革和上市公司專項治理的成功,才會有2008年將是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井噴期”這樣的判斷。據和君咨詢股權激勵研究中心統計,截至到2008年4月,深滬兩市公布股權激勵方案的公司共37家,平均每3天公布一個方案。(記者 閆立良)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