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昨天閉幕的“珠三角國際金融資本高峰會”上獲悉,近1個月以來,部分擬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在場外法人股市場出現了明顯下滑,個別企業的股價縮水2~3成。業內人士認為,出現此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4月20日證監會出臺《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這項原本旨在規范上市公司大小非減持的規定卻影響到非上市公司的股權運作甚至未來創業板的發展,如此結果令人“意外”,同時也值得認真研究。
法人股報價暴跌
4月20日晚,證監會出臺《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其中要求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在公開出售解禁的非流通股時,如果1個月內預計出售數量超過該公司總股本的1%,應當通過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轉讓所持股份。由于該政策加大了大小非拋售股票的難度,部分解決了困擾股市的大小非減持問題,因而受到廣大股民的普遍歡迎。配合隨后出臺的下調印花稅政策,滬深股市在4月下旬結束了長達半年的快速暴跌行情強勁反彈,因此該政策也被廣大股民視為管理層的第一道“救市金牌”。
在二級市場一片叫好聲中,國內眾多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機構卻對該政策“冷眼旁觀”,而這種態度在接下來的1個月內逐步顯現。與會的業內知情人士透露,短期內有上市可能的一些企業法人股權,在場外市場的報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如光大銀行法人股的報價,最近已下跌到5.6元,比1個月前下跌了將近20%,而一些小證券公司、城市商業銀行的股價跌幅則超過30%。
該人士認為,規范大小非辦法的出臺直接導致了場外法人股市場的下跌,因為擔心未來的創業板也會按照目前主板市場的“游戲規則”出牌,而培育企業發展上市的風投和創投需要一個自由的可退出機制,難以忍受如此“高難度”股權轉讓辦法,理所當然地選擇提前拋售這些擬上市企業的股票。
創業板須合理退出機制
對此摩立摩根中國總裁劉建華認為,一個自由合理的退出機制對創業板的成長和發展非常重要,這也是中小企業投資者努力上市的重要驅動力。以最成功的美國三板市場為例,除了適時公告外,企業的法人股持有者可以在同一個交易系統上完全不受任何政策性約束地買賣自己公司的股票,所得的現金也可以完全自由地轉帳或投資。
他還認為,目前國內的相關政策僅僅是針對國內股市特有的情況而制定的特殊政策,在成熟的國際資本市場并無先例,而他本人也對該政策能否適用于呼之欲出的創業板市場持保留意見。(記者 李鶴鳴 朱淼)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