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民間的說法,創業板一定是一個銜著金鎖玉佩出生的天命幸運兒。它出生的第一天,就宣告了115個億萬富翁的誕生,一個月來的攀升走勢也是讓人跌破眼鏡,專家們看不懂要撞墻,股民們心驚肉跳感受極速體驗。就以12月9日收盤的價格來算,創業板28只股票平均122.27倍市盈率的泡沫能維持多久?有人站出來說了,持續兩三年不成問題。
看來這場華麗的盛宴,瘋狂的舞曲還在繼續,至于有沒有人突然間在狂歡的人群中絆倒就不知道了。現在,第二批8家創業板公司發布了招股說明書,不久也要閃亮登場了。
之所以設立創業板,是想培育中國的“微軟”、“谷歌”,是想培育有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新經濟的領頭羊。但就目前情況來看,給人的感覺并不樂觀。
就從成長性來說,創業板公司的成長性被各方所期待,但從首批28家公司看,很多是傳統產業企業。有關預測稱,未來3年28家公司的凈利潤平均復合增長率21.44%,復合增長率超過20%的15家,約占一半,高成長性需打折扣。2008年除了青島特銳德和安科生物外,其余公司的凈利潤增速均大幅放緩。凈利率近3年連續下降的有大禹節水、新寧物流、網宿科技等。中金研究報告指出,“業績高度依賴單一業務”與“應收賬款占比過高”成為創業板公司未來兩大隱憂。
更有甚者,第一撥創業板的創業者們已經有人在變現了。
有媒體爆出,包括華誼兄弟在內的一些創業板原始股東,在股價接連高升之際,以“股權質押”名義,有變相拋售公司限售股的嫌疑。好不容易擠進來,撈一把就趕緊撤,如果真是這樣,真是中國創業板發展的悲哀,創業板本來是前景看好企業成長的搖籃,不想卻成了某些人造富的直達電梯。
再看《創業家》雜志做的一組有趣的比較:同樣是源自中國的創新型中小公司,創業板30家和美國納斯達克30家的創始人有什么不同?
納斯達克30家和創業板30家的創始人,是同一代創業者,卻本質上是不同商業哲學的產物。納斯達克30家創始人以海歸為主,基本上都深受美式新經濟商業理念的影響,他們都創業5年左右快速上市,做大規模然后考慮盈利,像“奔馬”。創業板30家創始人則更多地依賴于各方面資源關系的積累,逐步從量變到質變,像“駱駝”。
納斯達克30家,迄今已有50%的公司股價破發,40%的創始人已經被迫離開公司。經歷殘酷優勝劣汰剩余的少數幾家,如百度、盛大、網易、攜程等,資源進一步向其集中,有望奔向國際一流公司。創業板30家中的大部分企業能夠比較輕松地滿足創業板規定的條件生存下來。這讓人擔憂,創業板30家將更難出現人們期盼中的可以代表中國的國際一流公司。
納斯達克也曾批量造富,不過它嚴把上市門檻和嚴厲的監督機制尤其是退市機制值得中國的創業板學習。2001年,網易僅僅因誤報2000年度收入而未能按時提交合格的財務報表(并非故意造假而是由于疏忽),就遭受納斯達克調查,被美國法院判決賠償中小投資者435萬美元,并險被摘牌。有如此嚴厲的監督機制,等于將可以轉嫁到投資者身上的風險被提前扼殺在了搖籃之中,同時,促使企業嚴格遵守規則,認真經營企業,回報投資者。
創業板是成長性中小企業的希望,也應該是中國一流企業接受歷練的“黃埔軍校”。如果他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孩子,對于他們的愛不該只是嬌生慣養,給予他們足夠的營養,也應該讓他們嚴格遵守市場規則接受市場風雨的歷練。
創業板為誰設立?到底哪些企業應該走上這個舞臺,也許把門的人該認真討論討論。(汪東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