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集團宣布攜手厚樸基金入股蒙牛乳業并成為其最大股東的消息傳出后,該筆“中國食品行業最大宗交易”在業內引發了諸多猜測。憑著民營企業高度靈活性創下火箭般發展速度的蒙牛,在引入國有資本后是否還能保持活力?蒙牛進入“多種所有制”時代后,牛根生個人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蒙牛“手緊”籌措資金?
中糧選擇入股蒙牛的時機,不禁讓人聯想到去年11月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的“萬言書”事件。
當時不少媒體報道牛根生在“萬言書”中形容,“作為民族乳制品企業的蒙牛,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頓時惹來各界紛紛猜測其資金鏈面臨短缺。盡管隨后蒙牛集團高層堅稱可在公司自己范圍內解決資金問題,然而今年4月份蒙牛披露2008年的年報顯示,去年震撼乳業的“三聚氰胺事件”致使其虧損9.486億元,超過其2007年全年利潤。截至2008年12月31日,蒙牛尚未償還銀行貸款為17.287億元,貸款中有12.087億元須于一年內償還。今年初的OMP事件,又使得蒙牛旗下最賺錢的高端產品特侖蘇受到重創,接連而來的打擊,對蒙牛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另有未經證實的消息指,為消除此前的負面影響加速銷售恢復,蒙牛今年第一季度在廣告方面花費高達5.26億元,同比增長20.4%。
中投顧問研究員陳晨認為,蒙牛今年的資金壓力較明顯,可能仍然面臨虧損的局面。但蒙牛方面卻表現得信心滿滿。蒙牛乳業總裁助理劉衛星日前對外媒透露,蒙牛預計今年將扭虧為盈,實現凈利潤人民幣7億至8億元。
投靠國資樹大好乘涼?
在與伊利等其它乳業巨頭的競爭中,作為民營企業的蒙牛乳業特立獨行,憑借靈活的經營策略被外界評價為“跑出了火箭的速度”,為何此刻卻選擇投入國有資本的懷抱?“新蒙牛”是否還能保持原來的競爭活力?對此,中糧集團方面的口徑是,中糧作為長期持股的戰略投資者,在蒙牛未來的董事會11名董事中將占3個名額,均為非執行董事。“中糧集團不參與蒙牛的具體經營管理,不改變現有的經營團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也不改變目前的戰略方向”。
有行業分析人士指出,此刻投向國資懷抱,對于蒙牛來說并非偶然。一方面,三聚氰胺事件后,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于食品安全均高度關注,從北京三元收購三鹿等案例來看,政府也傾向于國企進入乳業。另一方面,在經歷過此前的食品安全事件后,蒙牛急需重塑品牌形象,投靠國有資本無疑是一個令人改觀的機會。牛根生本人也承認,中糧集團在全球范圍內的客戶網絡、成熟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等資源和經驗,尤其是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糧油食品企業”的戰略思維,有助于夯實蒙牛食品安全和全球化戰略的基礎。
老牛欲淡化個人色彩?
另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則是蒙牛乳業進入“多種所有制”時代之后,其靈魂人物牛根生將扮演何種角色。對此,資深傳媒人楊劍認為,在蒙牛高速擴張時期,牛根生基本上等同于蒙牛的“代名詞”,企業不可避免地烙印上濃厚的個人色彩。“在上一輪乳業危機中,蒙牛和牛根生受到的質疑和沖擊僅次于三鹿。經過多番事件,是按以前的個人英雄主義,還是按成熟企業的制度管理進行發展,成為蒙牛和牛根生都面臨著一個拐點。牛根生選擇了后者,那么稀釋股權就是一個絕佳的途徑。”
不過記者留意到,牛根生在持股方面的變化甚微。此次交易完成后,牛根生個人持股比例將由4.4%降至3.96%。 (黃海云)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