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10家創業板企業開始路演和發行詢價,市場對他們的整體評價不錯。有一種觀點稱,首批上市企業是創業板的宣傳旗幟,即使擴大到30家企業的規模,也都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將會受到資金的熱捧,從而推高創業板投資熱潮。
在如此高的預期下,有必要提醒投資者保持一份冷靜,防止陷入“首因效應”的誤區。所謂“首因效應”,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首因效應”可能存在缺陷,僅憑第一印象加以判斷,容易“以貌取人”,造成不可彌補的錯誤。拿創業板來說,聽到很多人稱贊“首批創業板新股質地普遍不錯”,若將此印象先入為主,就容易降低風險控制意識。不少投資者相信“靚女先嫁”之說,把首批上市企業看作創業板的“樣板工程”,因而,產生“首因效應”的可能性很大。
不可否認,首批創業板招股企業很具吸引力。論盈利的能力,可讓那些業績平平的主板上市公司感到“汗顏”。 從財務指標上看,多數企業呈現出高利潤率、高凈資產收益率、高營收增幅的特點。其中,首批上會的7家公司2006年至2008年凈利潤,均超過了主板、中小板企業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3000萬元的要求。最低的南方風機3年凈利潤合計達到5442.13萬元,而最高的樂普醫療3年凈利潤之和已高達4.15億元。
隨著發行路演活動的展開,市場開始熱議哪家企業有望率先成為百元股。有的公司董事長“胸有成竹”地向機構表示,未來公司將保持30%的復合增長率,而且內部估計還要樂觀,增長30%只是比較保守的預測。
面對接連傳來的樂觀信息,使人對創業板公司的投資價值充滿期待。但不可忘記的是,國內上市公司上演過太多的業績“變臉”丑劇,發行上市前說得“花好稻香”,上市后大半業績承諾難以兌現。
就創業板企業而言,由于尚處于成長期,經營穩定性較低,“變臉”幾率未必小于主板。監管層反復向投資者提醒,創業板市場是一個高風險市場,其中的風險之一是經營不穩定,在具有較大成長潛力的同時也蘊含著較高的風險。尤其創業板的強制退市制度有別于主板,一旦觸發就將面臨直接退市的命運。深圳證交所引用的數據稱,美國納斯達克每年大約8%的公司退市。2003年至2007年間,納斯達克退市公司數為1284家,超過了同期該市場新上市公司1238家的數量。
如果把創業板與中小企業板進行比較,一般認為,中小板企業相對成熟,規模上已符合主板標準,有些處于細分行業的領先地位,經營穩定,盈利能力較強,因而風險程度相對較低。可回頭看,當年中小企業板最初掛牌上市的8家公司,現在又有幾個“靚女”還是“美少婦”呢?其中,瓊花股份后來爆出嚴重的造假丑聞,現在戴上了“ST”帽子;精工科技去年年報和今年半年報均虧損;德豪潤達一直掙扎在盈虧邊緣,2009年中期每股收益只有0.01元。
短期密集發行和密集上市,是創業板平穩“開張”的需要。不過,密集發行伴隨而來的風險,也要求投資者對風險多加辨別。特別是金融危機尚未完全結束,不少企業仍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及風險。首批過會的7家創業板公司中,有6家公司2008年凈利潤增長率出現了大幅下滑。若簡單循著前幾年高速增長的勢頭來推算創業板公司的未來發展,很可能樂觀過頭。
看來,面對火熱的路演宣傳和投資分析,投資者應該多考慮風險因素。首批上市的創業板公司是否最值得購買?正如專家所言,缺乏風險管控意識的投資者不妨等等看。(張煒)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