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備受期待的創業板終于開啟。本周,特銳德電氣等10家公司集體上市申購。在“高風險高回報”的大旗下,眾多中小投資者攥好了大筆現金涌入創業板。那么,創業板的“黃金行情”能否持續?瘋狂搶錢到底在搶誰的錢?創業板又到底是誰的創業板?本周《財道》為您解讀。
散戶抱怨:根本是打劫!
24日,10家創業板公司確定發行價的結果剛一出爐,就遭到眾多散戶的抱怨。
“申購就達到四五十倍市盈率了,二級市場還不得直接到100倍了嗎?根本是打劫!”一位打算申購但又擔心打不中新股的股民抱怨說。
“圈錢的本性一覽無余!跌去80%至90%,股價為4元以下時再考慮去買吧!不怕死的網上申購吧!”當日,一位網友在新浪網上對創業板公司詢價的新聞這樣評論。這位網友的留言隨后得到了不少應和:
“定價還是露出了搶錢的本性。”
“看看風險和收益就清楚了:活期存款一樣的收益,彩票般的風險。”
“真正的盈利企業是不愿意到股市來融資的,因為分紅會導致利潤的流失,所以國外靠自身積累發展的企業,寧愿選擇暫時的借貸,也不愿去股市融資,可在A股市場上,拿到錢揮霍完了沒有任何責任,導致股市成了提款機!悲哀!”
針對詢價中的承銷機構報價,有股民批評:“中國創業板的風險,就存在于這些所謂的合格機構中。”記者的一位同事看到這條確定發行價的消息之后,嘆了口氣說:“本來想趕在周三去開戶,看看這個價格,算了不開戶了,省點力氣。”
更有股民立誓絕不上套:“散戶策略應遵循三不原則:不詢問,不開戶,不參與。大機構投資者根本不屑一顧這類小菜!”
“意料之中、預算之外”——搜狐論壇里的一位投資圈“圈友”對記者坦承,如此高的申購價在他的意料之中,因此也就在他的投資考慮之外。他說:“就是讓大家來爆炒的,看誰是最后的接棒者。手上就那點小錢,這么高的發行價,算了,等兩個跌停后再說吧。不如申購國旅去。”
“如果我們申購了,有可能換來的是蠅頭小利,但風險卻非常大。再者說,我們為了幾個蠅頭小利卻給批發制造百萬富翁甚至千萬富翁抬轎,他們一元買的股票我們卻要花50元從他們手里買過來,你覺得值嗎?”這位圈友說。
短線炒家:“刀頭舔血”賭一把
抱怨歸抱怨,可對不少人來說,參與還得參與。“賭一把就走,玩的就是心跳!”小散戶宋海的QQ上永遠都閃著這樣的個性簽名。
他對記者表示,每次炒權證,都是賭一把就走,“這次創業板,怎么也得申購參與一下吧?撈著了就賣,撈不著就算,反正不吃虧。”
宋海總結的經驗是:“哪個國家都有創業板,哪個不是都爆炒一番? 有人賺錢有人賠錢,關鍵就看你溜得快不快了,高風險才有高收益。”
像宋海這樣心態的股民大有人在,記者認識的幾位“短線高手”都決意表示要在創業板上“刀頭舔血”一把。
但對于不少散戶來說,還是屬于“想吃怕燙著,看著又眼饞”那種心態。周二,東直門一家證券營業廳內,不少股民正忙著創業板開戶。“沒看清啥風險提示條款。”不知是因為著急,還是人多,一位前來辦理開戶的股民滿頭大汗地對記者表示:“打算申購,但還沒有想好哪一家。”
“看好探路者,還有神州泰岳,就是聽說定價太貴了,快70倍了。”現場一位開戶股民對記者說:“現在的難題是申購了,參與吧真擔心買了個創業板‘中石油’,不參與吧又覺得這么好的機會,沒準能中個好簽呢。真是拿不準。”
說起來,最提不起精神的要算王建中這樣的小股民了。“錢都在主板里套著呢,哪還有閑錢買創業板?”因為2008年以來A股的大跌,小散戶王建中的好幾只股票都是綠臉,套了一年多了。
為了盡快把損失補回來,小王前些天在A股3000來點的時候重倉了江西銅業。指數沖上3400點,眼看著就快全線解套看見勝利的曙光了,沒想到大盤狂瀉又給套回去了。起起落落的股票讓他頗有點兒煩躁。如今創業板來了,小王說,他也沒有心思開戶,打算采取觀望的態度。
觀望的其實并不止王建中一個人,一些機構包括險資也在采取觀望態度。記者了解到,對于10家首批即將登陸創業板的公司,保險資金似乎場外觀望氣氛濃厚,并沒有積極投身報價行動。“盤子太小,弄不好炒成了股東”——這是不少機構觀望的一種說法。
業界隱憂:造假高峰可能來臨
“創業板來了,會計造假的高峰也會來嗎?”
與眾多小散戶擔心的不同,深圳東方富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瑋看得更深遠,他在《新財富》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創業板企業質量方面的隱憂。
“按中國資本市場的習性,某些創業板公司被爆炒的可能性很大,其財富神話可能會超越人們的想象,在超高回報的刺激下,中小企業會計信息被‘注水’的高峰到來幾乎已是必然。”這位創投界的名人斷言。
陳瑋說,從歷史看,本土企業特別是一些不規范的本土民營機構,會計核算信息的“水分”往往與資本市場的動向存在一定的關聯性,特別是等待創業板推出的最近十年來,中小企業會計數據的“注水”情況與不同階段內創業板或中小板推出的消息有某種關聯。
回顧“創業板”的歷史,陳瑋說:“第一個階段是2000年前后,當時被稱為‘20世紀最后一桶金’的創業板呼之欲出,在美國NASDAQ財富效應的感召下,對PE世界涉及不深的資金和不諳資本市場性情的中小企業都開始爭相趕搭世紀末的財富列車,會計信息造假是這一時期項目企業吸引投資的典型手段。”
他引用2002年中國風險投資大會的一個統計數據表明,當時PE投資的項目企業中,有超過50%在得到投資后利潤曲線都有下降的趨勢,企業財務報表上的問題可見一斑。特別是那些當年地方政府“欽定”的擬上創業板項目,更是受到眾多“瘋投”的追捧。它們以“出色”的財務報表加政府推薦為標準,沒有進行嚴格的盡職調查就貿然投資,但隨著創業板的無限期推遲,不少“勇敢”的PE永遠從市場消失了。
陳瑋說,第二個階段是2005至2007年間,受到中小板推出、本土PE投資項目IPO后獲得豐厚回報的個案刺激,以及股票市場的瘋狂牛市,PE又一次火爆,項目企業會計信息失真乃至造假又開始風行于江湖,一些傳說中馬上要上市的項目對那些沖在前頭的PE機構進行了一番高投資成本的“搶錢”運動,這又讓一些投資人受傷不淺。
如今,讓眾多投資者等了十年的創業板已經啟動。誠如陳瑋所擔憂的,創投人士都要睜大眼睛仔細掂量,而對尚無火眼金睛的普通投資者來說,是否能夠憑僥幸心理賭一把呢?一個冷酷的事實是:如果有5成企業在上市后利潤下滑,眾多投資者能否承擔起其中的高風險呢?(丁文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