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諸君,當你再次在同樣的版面遇到創業板,請你原諒,因為我們認識到上一期意猶未盡。
還有很多很多的問題等待去廓清。上期我們教你怎么炒,這一期說的是方法論,我不敢說全部都有思想,但至少是包含想法。
現在創業版的市盈率高的嚇人,歷來是都是如此,所以大部分人權當是游戲來玩也無可厚非。這和2004年中小板誕生之初的情形是非常相似的。但現在大家基本認同中小板都是成功的。因為無論是券商還是基金都熱衷從中小板的歷史中去尋求經驗。
但是我迄今沒有發現特別有解釋力有說服力的研究結論能夠告訴我,到底什么樣的公司在中國能長成?
面臨的最大疑問
當我們充分認識到全球新一代巨頭的歷程飽含的邏輯,是不是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誰是中國的微軟?
實際上,這個命題一直是沒有成立的。在中國,它讓渡給了另一句話:“誰是下一個蘇寧?”
這意味著,蘇寧和微軟是全然不同的兩個當量和邏輯體系,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式的成長王,尤其特殊的生態條件。
那么,中國的成長王到底是什么造就的?對這一問題,從2007年以來,資本市場就不斷在探討這個假設,并且給出了大量的選擇可能。但是自始至終,仍然沒有很好的形成最終共識,理財周報本次再做研究,希望能給出獨家的價值判斷。
長大與成長是兩碼事
在上期的資本市場版主題新聞前言中,我提到,我們團隊近期對中小板成功案例進行的研究得出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結論:比如5年來,中小板老10股表現并不好,只有3個股超過2倍的收益,4個股收益在1倍以下,3個股收益在1.7倍左右,10倍以上的只有華蘭生物;而同期兩市,共有850個股收益超過1倍,480個股收益超過2倍,140個股收益在5倍以上,10倍超過35個。從穩定收益來說,應該比老十股強。
但這只是對成長性的一個資本化理解,也就是立足在資本市場;而實際上,對很多公司來講還有另一種成長性,即資產規模的成長性。這里可以舉一個反差非常強烈的例子:
同一天上市的華蘭生物和大族激光,同被時人奉為中小板的兩大圭臬,但5年之后情形瞠目,大族激光在5年中總資產增長了511%,凈資產也增加了474%,但是估計只增加了61%;而華蘭生物截然相反,總資產只增加了90%,凈資產增加了140%,但股價翻了13倍。
這里觸及了一個敏感的話題,有些公司長大了,但可能只是虛胖,最終得不到世界的認可,這是為什么呢?而且,研究可以發現,中小板中成長性最好的公司,大體上都多少帶有大族激光的色彩。其間的邏輯耐人琢磨。對此,我們也給出了部分的解釋。
我們的部分研究成果
這里簡單的介紹一些我們的研究成果,。
譬如思科、微軟、英特爾三家公司。為什么前兩者看上去要搞產品多元化,英特爾不。因為英特爾占據了產業鏈的腹地,它要做的是建立壁壘;而思科和微軟卻在外圍,必須以對產業的控制獲取安全感。而兩者的控制方法也大不同,思科是做硬件的,所以它是完整的去覆蓋和控制產業鏈,而軟件的可復制性太強,于是微軟不得不通過兼并收購獲取話語權,而且總把自己搞得別人無法復制。(江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