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第四次峰會落幕 《多倫多峰會宣言》承諾三年要減赤半數以上
第四次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昨天在加拿大多倫多落幕,會議發表了《二十國集團多倫多峰會宣言》,主要經濟體承諾,到2013年,將至少減少半數赤字;到2016年,爭取穩定或減少債務相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這意味著,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高速行駛的各國財政支出將要陸續剎車,以避免政府欠債過多,再釀經濟新危機。G20國GDP(國民生產總值)占全球比重高達85%,下一屆G20峰會將于11月在韓國首爾舉行。
看點一
世界經濟步入減赤階段
多倫多宣言意味著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世界經濟又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此前各國的第一焦點是刺激經濟發展,此后削減財政赤字及政府債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G20公報補充稱,全球新規則的逐步實施“將反映不同的起點與國情,圍繞新標準的初期差異,將隨著時間的流逝、各國的逐漸趨同而收窄。”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會后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可持續的復蘇必須考慮政府在財政上的責任。他說,美國同意在短期經濟增長和中期財政政策可持續性之間尋求平衡,政府將制定目標,到 2013年把目前的財政赤字削減一半。
據了解,減赤的時間表是由加拿大政府提出來的,史蒂芬·哈珀對記者說,各國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國情有一個各自的完成這一目標的時間表。加拿大明年就能實現這些目標,但是我們對日本最留有余地,給日本更靈活的調整空間。
據悉,國際上一般認為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的安全臨界點是60%以下。目前歐盟實施的就是這一標準。但根據IMF、標準普爾及渣打銀行的數據,G7國(指七大工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的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全部超過了安全警戒線。
IMF主席施特勞斯-卡恩卻對記者說,聚焦于預算赤字的減少還是太將問題簡單化了。因為各國的情況都不同。經濟還需要更強勁的增長,這樣才能減少失業及放松龐大的政府債務壓力。
看點二
加強經濟復蘇是關鍵
宣言說,在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協調一致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金融系統企穩,個人消費回升。但是目前世界經濟的復蘇是崎嶇且脆弱的,因此加強復蘇是關鍵。各國需要繼續原有的刺激經濟政策,創造私人需求。
記者留意到,各國承諾的救市計劃在今年都已陸續到期,各國正在緩慢地從底部收緊政策。這意味著,各國市場上的流動性正在緩慢環比減少,由于追捧資金的減少,短期內金融資產價格料將會在平穩中下降,等待實體經濟的實質性復蘇后才能再度起飛。
看點三
新興市場國家被寄厚望
宣言還呼吁各國要繼續實行再平衡發展。這意味著有貿易盈余的國家如中國要刺激內需增長,鼓勵進口。奧巴馬說,不期待人民幣一夜之間調整到位,這樣會破壞中國和世界經濟。
哈珀則對記者說:“新興市場國家還要繼續刺激經濟增長,發展他們的內需,比如說中國已經這樣做了。深信中國將實現自己的承諾!
我國的政策取向則是,確保強勁增長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平衡增長是客觀要求,要把握經濟刺激政策退出的時機、節奏、力度,鞏固世界經濟復蘇勢頭。
看點四
反對貿易保護
G20宣言還稱,讓各國自行決定是否想要征收銀行稅或是建立一些防備基金去抵消另一場引發全球衰退的金融危機。雖然G20放棄征收全球統一的銀行稅,但聲明要求建立一個更強勁的金融緩沖以防范未來可能的危機。G20同意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現金流量,但這項計劃的啟動預計要采取更長時間,聲明稱2012年會啟動這個程序,而不是結束這個程序。
此外,G20領導人還就反對貿易保護、推進商業和投資達成共識。宣言指出,各國將抵制在商品和服務領域提高或增加投資、貿易壁壘的做法,反對增加出口限制,反對實施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悖的政策來刺激出口。開放的市場對保證增長和提高就業水平,實現在二十國集團框架下“強勁,可持續和平衡”的發展至關重要。
英國首相卡梅倫則表示,停滯不前的多哈回合談判應該取得進展,“我們需要做出努力,以使8年來的談判有個結論!
記者觀察
感受奧巴馬旋風
當美國總統奧巴馬緩緩走入會場時,在座等待的數百名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記者們竟然不由自主地全體起立,直至奧巴馬向大家揮手示意坐下。昨天下午,本報記者出席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此次G20會議中的唯一一場新聞發布會,全程近距離感受了傳說中的奧巴馬旋風。
作為行內公開的秘密,采訪國家領導人,提問的記者及其問題一般事前都約定好,但是鮮有一國領袖會像奧巴馬一樣直言不諱!拔沂掷锬弥釂柕挠浾呙麊危姓垺眾W巴馬直呼每個記者的名字,耐心聽完每個記者頗長的提問,然后再詳細地一一回答,其間,奧巴馬會一直望著提問者的眼睛,與記者們在一起探討和互動,而不是自上而下地講話。
奧巴馬還會沖著記者眨眼,其間也與記者們開開玩笑,會場里不時發出會意的笑聲。45分鐘的記者發布會在記者們的一片掌聲中結束。(記者陳海玲)
參與互動(0) | 【編輯: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