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面臨重大調整,循環經濟是大勢所趨。”在日前舉行的“搜狐企業家論壇”第二期“走進長三角,探尋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張曙光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
在張曙光看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這30年來速度非常快,但主要是依靠出口和投資的拉動。“總體來看,今年中國經濟增長保持8%沒有問題,但未來經濟會不會二次走低?目前還無法預期,但大家要看到這個風險,如果看不到這個風險,現在投資增長和放貸增長這么快,是不可能持續的”。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博士對此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認為,此前的中國經濟增長太多地依靠了出口拉動,日后要更多地依靠內需拉動,特別是要依靠消費的拉動。“但這種轉變只能說從價值形態降低更多的內需拉動。如果從物質形態上面,單純依靠國內市場、國內資源,我認為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中國的物質資源稟賦決定了這樣一點,單純依靠國內的資源,不可能實現長久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模式究竟該走什么的路?梅新育說,應該是價值形態的外向低貿易依存度,加上物質形態的高貿易依存度的組合,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如果我們不能利用大規模的海外資源,中國眾多的人口就是一筆負擔,就是一個拖累。
但是如果中國能夠大量、充分地利用大規模的海外市場和資源,中國眾多的人口就是一筆資源,就是國家力量的源泉。”對此,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認為:“民間投資起不來,中國經濟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困難的。但當前,政府投資拉動的民間經濟效應并不大,民間投資啟動力不強,帶動效應不明顯,多數民營企業在觀望。”“盡管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回暖階段,但這種回暖是外冷內熱,由于外面持續‘降溫’,導致中國內需拉動成本非常大。而且,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增長將處于兩股力量之間,第一股是在中央一系列的經濟刺激計劃下,經濟上行力量超過了向下拉的力量,所以中國經濟回升是肯定的,但如何才能保持經濟好的發展勢頭,值得深思。”馬曉河說。
若想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馬曉河建議關注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在當前形勢下,金融危機打亂了正常的世界供求關系,國內的產業結構已嚴重不能適應世界需求的形勢,在出口壓力增大的同時,帶來的環境成本也在提升;其次,政府投資怎樣才能拉動民間投資,怎樣才能解決國有企業的上大項目的偏好,怎樣降低壟斷部門的門檻,讓民間企業介入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同時,短期內怎樣增加居民的消費,讓消費變成拉動GDP的一大動力以及在外需連續下滑的情況下,經濟循環鏈由過去的高儲蓄、高投資、高產能、高出口變成了高儲蓄、高投資、高產能、低出口。產能過剩,很多企業都從出口轉為內銷,進行低價格傾銷。此外,由于現在的貨幣供給遠遠超過經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會沿著產業鏈從資產價格向下延伸,帶來通貨膨脹的預期增強。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