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四日電 題:中國假日經濟漸成型
中新社記者 王永志
趙先生十月二、三日有兩個飯局,給附近的餐館預訂包間,結果都打了回票,只得在大堂湊合。就是在大堂里就餐,餐館還催促早點用餐,否則席位不保。
“一個字,火!”趙先生給這個“國慶、中秋”超長黃金周定了調。
黃金周里有黃金。這是旅游業界、餐館業界公開的秘密。國家旅游局通報,十月一日共發送旅客近七百萬人次,同比增長超過五成一;十月二日雖有小幅下降,也超過五百五十萬人次。洶涌的人流,帶給交通、酒店、景區、市場,該有多少收入。
而在海陸空統計之外的自駕車,也是不小的數目。不少常年居住在鋼筋水泥森林的“小資”,喜歡駕駛私家車,就在離城市不遠的郊區村野,邀三五好友,呼吸新鮮空氣,吃頓農家菜,換換口味。李先生說,前段忙這忙那,太累了,到郊區去,釣釣魚,養養神。
就是像李先生這樣的人群,給鄉村旅游添把火,也給農民兄弟送去些許的碎銀子。
當然,這個史上最長的黃金周,貢獻的遠不止于此。事實上,早在假日之前,物流業早就賺得盆滿缽滿。不少機構的傳達室,堆滿源源不斷的各式月餅。快遞公司的“小弟”抱怨身子都快散了架,可晚上盤點一天的勞作,還是為多收“三五斗”竊喜不已。
文化產業也借這個黃金周掘金。《建國大業》、《風聲》等大片,向公私兩路進發,票房頗為可觀;一些高雅的交響樂諸類演出,也因為有包場,同樣名利雙收。
移動運營商也搭上六十華誕和中秋雙節的順風車,流量、營收均為天量。朋友老孫說,明知道是給移動運營商送錢,可是來而不往,非禮矣。
中國的黃金周施行有年,各路人馬各取所需,假日經濟逐漸成型,日益成為擴大內需的一股力量。等待八天長假結束,盤點起來,想必不會讓人失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