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后,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復蘇勢頭良好,但同時,這些經濟體面臨著極其類似的經濟困境:通脹率遠高于發達國家、飆升的房價與當地居民的收入嚴重不符、被熱錢追逐……新興市場前方是虎還是羊?本報報道小組在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焦點一 高通脹
中國巴西CPI創12個月新高
根據昨日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金磚四國指數最新報告,過去一年金磚四國該指數的漲幅為14.68%, 同期發達地區市場(DM)指數增長僅為13%。同時新興市場今年的GDP增長率都會預計在5%以上。但同時,中國、巴西兩國最新公布的CPI指數也創下12個月以來的新高。
青菜綠豆大蒜樣樣漲!近期中國市場青菜價格飆升成為價格急劇上漲的推手。4月份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揚2.8%,創12個月來新高。中國金融發展與轉型研究中心主任陸磊對記者表示,基于通脹與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國際熱錢不斷流入,這將進一步加劇通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陸磊預計今年中國CPI將在6月到9月之間達到峰值。
其他新興市場物價上漲一樣兇猛。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最新預測,在2010年印度經濟增速將達8.2%。專家預計今年印度的通脹率會高達10%。印度國際經濟研究會主席庫馬博士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10年印度國內經濟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就是通貨膨脹問題。而巴西的一些物價,如大米、股市、樓價等都已上漲到2007年時的最高峰,也就是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水平。根據巴西中央銀行最新公布預測,2010年巴西全年CPI同比增幅預計將達5.67%。
對策:印度兩次加息
基于印度國內的物價上漲狀況,最近印度中央銀行連續兩次提高了基準貸款利率。據了解,印度政府認為,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調整經濟結構,而印度經濟中農業部門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印度國際經濟研究會主席庫馬博士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為抑制由農產品價格攀升而引發的通貨膨脹問題,政府提高農民種糧收入,減少農民收入與市場售價的差額。
巴西國庫司主管奧古斯汀此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巴西的刺激政策已經在3月份開始陸續退出,至今年年底將全部結束,相信巴西的通脹會在下半年開始回調。
俄羅斯央行近日也宣布,如果俄羅斯出現較為明顯的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跡象,該行將提高基準利率。
今年以來,中國已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焦點二 高房價
四國民眾普遇買房難
高房價已經成為“金磚四國”現階段面臨的共同問題。莫斯科市已成為全球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中心房價動輒三四萬美元一平方米。印度孟買的均價也高達6.2萬元一平方米。巴西首都巴西利亞房子均價在4萬元每平方米。北京、上海的房子均價也都在2萬元每平方米以上。
對策:俄大力打擊捂盤
新興市場國家一方面希望通過房地產業來拉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GDP的增長。另一方面也對因高房價所產生的社會問題心有余悸。
俄羅斯總理普京公開表示,房價應至少讓40%的民眾能夠負擔得起,俄羅斯政府采取各種措施降價,制定緩交房貸計劃,打擊開發商捂盤,嚴查政府與房地產商相勾結的行為。與此同時,大力建設經濟適用房,增加住房市場供應。而印度最近宣布的加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房價形成重壓。但是,由于樓市在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各國政府都面臨如何在抑制房價快速上漲的同時保持經濟的健康發展的難題。
焦點三 高熱錢
5月印巴俄貨幣貶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4月份的一份《亞太經濟展望報告》中提出,引領全球經濟復蘇的亞洲面臨資本加速流入的短期風險。中國4月份新增的外匯占款中的2000多億元人民幣的差額無從歸類,占比超七成。其中相當一部分屬于海外短期資金變動導致。
但進入5月份后,記者發現,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兌美元出現快速下跌的跡象。當資金(其中很大一部分即為熱錢)對一國貨幣的購進時,貨幣匯率反應為升值;資金撤出一國時,該國貨幣匯率就反應為貶值。熱錢涌入新興市場國家是否已從高峰處出逃?
記者統計發現,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升值幅度永遠都比其貶值的速度慢許多。比如2004年以來,俄羅斯盧布兌美元匯率花了四年時間上升28.5%,卻在隨后四個多月時間內貶值40%。
“熱錢進入新興市場國家總是慢慢地來悄悄地來,走時又爭先恐后快速異常,新興市場國家的抵抗能力尤其薄弱,更是熱錢掠殺的對象。”花旗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彭程對本報記者說。
對策:巴西征稅控熱錢
如何解決熱錢問題,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Gerard Lyons稱,最佳辦法是增強貨幣彈性,并采取措施加深、拓寬資本市場。包括進一步提高外匯儲備、收緊財政政策和采取宏觀審慎措施抑制房價上漲。巴西財政部國庫司主管奧古斯丁對本報記者說,巴西建立了一套自我保護機制,征收了一種稅收叫IOF,是專門針對金融業務征收的,與進入巴西的外來資本有關,由于這種稅收是固定的,因此長期投資的資本幾乎不受此影響,但是短期資本的運作會有顯著成本提高。(陳海玲、王亮、黃佩)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