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靄漸散的世界經濟還沒來得及彈冠相慶,“歐州五國”又相繼拋出前途未卜的債務危機。歐元區經濟的疲軟究竟是完結還是序曲?昨日,在第三屆中國開放論壇上,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經合組織、商務部研究院、中央黨校的多位專家展開了激辯。
國際形勢之辯:探底還是復蘇
“國際金融危機很可能二次探底。”作為開幕式致辭人之一,魏建國提出了悲觀論調,“美國從未遇過當前這樣重大的經濟、外交、財政、金融的各方面困難,目前失業率達到10%,美國前商業部長也認為不確定因素太多。”對于歐盟經濟,魏建國認為,希臘爆發的債務危機僅是冰山一角,“歐盟第一批1萬億美元的貸款支持已經到位,但如果要解決西班牙問題,就需要7萬億美元,再加上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歐盟很難救。”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張小濟則給出溫和觀點:二次探底并不等同于重新回到危機期間的低點上。“根據對歷次全球大的金融、經濟周期的分析,在經濟達到谷底后出現的回升不會是很明顯的V字型,都會有一個小調整,最近的回調是經濟周期正常的反復,還是由于金融體制存在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這還有待于觀察。”
相形之下,世界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經濟部貨幣政策與金融市場司司長鮑里斯·康耐得最為樂觀。他認為,盡管金融市場還比較脆弱,但地產復蘇、全球貿易增長等信號是支撐的有力論據,“美國二季度保持較好勢頭,但隨著庫存調整的結束和金融政策的正常化,會出現一些緊縮,而歐債危機不會長久影響信心,歐洲將進入溫和增長期,日本商業投資也會再度增強。”根據經合組織的預測,中國2010年經濟增長率將超過11%,2011年回落到10%左右水平。相比國際上如此“高速增長”的研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則認為,世界經濟在未來幾年可能進入低速增長時期,前幾年4%的增幅不復再現。
不容樂觀的貿易數據:貿易順差不足500億美元
盡管專家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莫衷一是,此次歐元區震蕩對國內貿易市場的擔憂卻幾乎眾口一詞。“一般來講,中國每年外經貿順差是1500到2000億,4月順差僅僅16億美元,今年還有8個月,這8個月中還有某些月份會出現逆差,而以往年份我國順差基本保持在200億美元左右。”魏建國表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承惠則表示,根據去年的數字,歐盟27國在中國出口市場份額占比接近20%,是中國的大的出口對象國,歐債危機將對中國出口復蘇產生較大影響。
魏建國還告訴記者,形勢不容樂觀亦表現在2010年廣交會的 “清淡”上。“境外客商中,來自歐盟的客商增長了15.2%,但貿易額卻下降了8.7%,”他表示,企業得到的訂單大部分是3-6個月的短期訂單,大部分訂單用以彌補去年由金融危機造成的庫存,沒有進口填補,“不像以往都是長單,這主要是歐洲的客商對本國的消費市場不看好,猶豫、觀望造成的。”
盧中原也認為,未來國際市場會保持2%-3%的增長,中國的外需不會像2005-2007年那樣寬松。“我們的外需也需要升級,”他進而提出,“就是粗放的加工貿易要向附加值更高的、技術含量更高的方向努力,世界經濟的低速增長期會造成中國的貿易環境趨緊、貿易摩擦增加,針對中國出口的貿易保護主義會花樣不斷翻新,這是我們面臨的現實環境。”
內需社會的建構:破除“權貴經濟”障礙
在外需面臨更復雜狀況的背景下,“擴內需”是昨日論壇嘉賓主題發言中的高頻詞。國際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金融危機是世界經濟結構失衡的產物,而中國調結構的最高目標應該是建立內需社會。
記者了解到,全球金融危機、包括此次歐債危機中受到巨大創傷的國家大多是金融業發達的國家。“上世紀90年代,冰島銀行體系瘋狂擴張,2007年冰島銀行資產占GDP比重高達11倍,而中國作為間接融資主導的國家,銀行資產占比也只有2-3倍;迪拜長期以來依靠外資和房地產,沒有實體經濟支撐。”張承惠告訴記者。而相對制造業發達的德國就受傷較小。
而在建設內需社會的任務與挑戰方面,鄭永年認為,首先是進一步對充裕的民間資本放開壟斷行業領域,破除所謂“權貴經濟”的障礙,“第二是經濟成果分享方面,一次分配的不公平體現在國有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分配不均,以及政府親商有余親民不足上,二次分配不均衡則表現為普通勞動者個稅起征點過低、稅收私人化等方面。”
此外,鄭永年還表示,建立內需社會的最重要的任務是要確立社會政策,長期GDP主義造成了住房、教育制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社會領域的過度市場化,“沒有保護機制就很難造就中產階級的成長,沒有中產階級就不會有消費社會。”(勞佳迪)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