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已呈“V”形反轉態勢,而創業板此時開張,則打消了人們對微觀經濟活動能否真正復蘇的疑慮。
10月23日,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廣東宣布創業板開板。一周之后的30日,首批28家新鮮出爐的創新型企業將正式登陸創業板交易。業內人士稱,這個在國內醞釀10年、爭論數載的“老項目”,最終在金融風暴攪動全球經濟危機的時刻“火速上馬”,顯示了管理層審時度勢的判斷力與靈活性。
中小企業吸納了大量就業,代表著中國經濟的內在活力。而中小企業群體長期以來為融資難所困。借助資本市場給它們“輸血”,在金融危機的外部壓力下,更成為業內共同的呼聲。
危機推動變革。世界金融危機很可能成為下一輪新興產業革命的契機已成共識。而尚福林特意強調,創業板開張就是要服務于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在第一批上市企業中,七成以上集中在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現代服務等行業。
不過,高預期和高回報可能伴隨著高風險和高度不確定性,監管難題隨之而來。創業板這個新型“造富機器”能否平穩啟航仍需拭目以待。
“財富效應”升溫
相對過去一年全球經濟的“冷冰冰”,創業板的財富積聚效應可謂“熱烘烘”。已完成發行的28只創業板股票,得到了近兩萬億資金的熱烈追捧,其總體凍結的認購資金規模堪比一只超級大盤股。
資金的熱情推動著股價。據統計,即將發行的創業板企業都以高發行價和高市盈率為特征,28家公司的發行市盈率最低40倍,最高82.2倍,平均的攤薄市盈率為55.7倍。同時,28家公司發行價平均約為25.425元。作為對比,今年發行的24家中小板公司平均發行價是18.88元,平均市盈率37.68倍。
如以中小企業板塊上市開盤價通常會翻幾倍的先例,那么創業板超過100倍的開盤市盈率,甚至單個股票股價超過100元,都是可以預期的。難怪有人預測,創業板將是難得一見的“激情燃燒的市場”。
首批創業板公司將同時“批量生產”數十位億萬富翁。創業板公司大多是自然人持股,據統計28家公司至少將催生82位身價過億富翁,平均每家公司背后就將誕生3個億元富翁。
其中,最具“明星相”的影視公司華誼兄弟,王中軍、王中磊、馬云、江南春等9位原始股東都收益過億。持有288萬股華誼兄弟的馮小剛進賬8231萬元,導演張紀中進賬6173萬元,演員黃曉明入賬5144.4萬元,演員李冰冰進賬1028萬元。另外,發行價較高的神州泰岳也將12位自然人股東捧為億萬富豪。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表示,如果說“大小非”是市場頭上的一盆水,創業板開張則是“一把火”。他認為,創業板公司的“高成長性”是主板公司不可比的,一則是過去3年營業收入的復合增長率平均達到34.03%,二是過去3年的平均毛利潤率超過43%,凈利潤率接近18.9%。盈利能力確實很強是創業板公司“高預期”的直接原因。
不過,創業板的“財富效應”仍引發了對上市公司道德風險的擔憂。一些市場人士擔心,部分公司的高發行市盈率可能會透支未來數年的業績。“試想在動輒五六十倍的市盈率下,只要做出1000萬元的凈利潤,就可以創出五六億元的市值,這種幅度的超額利潤怎能不誘發新的龐氏騙局沖動?”東航一位金融注冊分析師稱。
過度炒作之憂
“風險投資之父”成思危在創業板開張前發出警告。他表示,由于市盈率過高,創業板開始可能會有一個“猛炒”的過程,他提醒投資者不要盲目炒作。
對這種擔憂,證監會副主席姚剛稱,深圳證券交易所對創業板股票上市首日防爆炒做了一些特殊安排,并專門設置了針對創業板的監察部,負責跟蹤整體交易情況,發現異常及時糾正,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稽查和處罰。對于創業板日常交易,后續深交所還要保持“高壓態勢”,嚴密跟蹤日常交易,確保交易處于比較正常的狀態。
尚福林在開板致辭中強調了“從嚴監管”原則,提出要重點加大對內幕交易、利益輸送、操縱市場、侵占上市公司財產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
經濟學家華生對“過度炒作”現象進行了分析。以中小板股票為例,上市當天有的漲5倍,通常要漲2~3倍。這對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而言,意味著一個公司IPO時,錢的大頭兒被中間人拿走了,而這些人幾乎是不勞而獲。
他認為,上市公司即使發行市盈率高、超募,這些錢都留在了上市公司,仍可以為全體股東作貢獻,但過度炒作使市值虛高,卻可能讓上市公司失去發展后勁。
財經分析人士張庭賓表示,創業板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監管虛假信息和市場操縱問題。創業板盤子小,一旦不能有效地遏制財務造假和市場操縱,結果無論是創業者和投資者,都會把心思用在獲取短期投機暴利上。
他建議,管理層必須對創業板的監管制度進行升級,引入成熟資本市場證明卓有成效的“集體訴訟”和“舉證責任在辯方”制度,即某家上市公司如果出現重要信息泄密,股市出現異動,公眾投資者可以集體對其進行訴訟,其經營者必須自己拿出證據證明與自己無關,否則就是有罪,并必須對受害者進行巨額賠償,情節嚴重的須負刑事責任。
創業板的使命
自今年3月底發布管理辦法,7個月的創業板建設一直加速進行,乃至業界有“創業板速度”之稱。
8月以來,證監會發行審核部門更是夜以繼日。有業內人士觀察,100多家申報企業待審。按常規思維,這些企業得到反饋需要至少一年,而這次只不過用了一個多月,可謂“與時間賽跑”。顯然,管理層對創業板推出的暗自發力,應有更大的戰略考慮。
張庭賓認為,要通過創業板來恢復中國資本市場的賺錢效應,這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狀態下會進一步強化中國的“避風港”效應。“就全球經濟地域來看,中國是最有希望成為避風港的,創業板就相當于冬天里的篝火,要把人氣聚過來。”他說,只有推創業板才能真正切實地培育“中國創造”,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有效地應對金融危機。
成思危強調,創業板的歷史任務在于,讓中國成為“既有頭腦又有軀干”的創新型國家,這就要完善風險投資制度。中國風險投資的路分作“三步走”:第一步是成立風投公司;第二步是成立風投基金;第三步是建立包括創業板在內的風險投資體系。
他還表示,面對以新能源為引領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浪潮,中國有比較大的機遇。這顯然暗示了創業板的歷史使命絕不僅僅在于制造多少個億萬富翁的“造富運動”,而在于構建中國經濟未來的創新能力。
創業板經常被稱為中國版的“納斯達克”。但業內人士指出,相比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規定,中國創業板設計的“規格太高”。通常,成長型企業的“好與壞”,往往不能看眼下情況。最初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許多公司,往往績效并不明顯,沒有盈利甚至處于虧損狀態,但只要擁有良好的業務模型和潛力,最終市場會證明它是一家優秀公司。而目前,中國創業板嚴格的高盈利指標限定,是否把一些“未破殼兒”的好企業擋在了門外?
管理層也許不想賦予創業板過于理想化的色彩。在新能源、環保、生物科技等熱門投資領域,中國現實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具體的產業崛起能力,是否能通過資本市場的杠桿被撬動?這還需要實踐檢驗。在預期并不明朗的情況下,相對理性地推出創業板并通過門檻設定并鎖定風險,可能是比較現實的選擇。
在世界范圍內,除了美國的納斯達克創業板市場,人們還找不到另一個更成功的“創業板案例”。日韓、歐洲等地的類似市場都失敗了。中國香港創業板也慘淡經營。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對中小投資者來說,微軟、英特爾、蘋果等著名納斯達克上市企業的光芒,可能掩蓋了十分危險的事實:更多的上市公司在輝煌之前就已匆匆謝幕,讓股票持有人血本無歸。
統計表明,在1996年至1999年期間,5000余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中累計有1179家退市,平均每年退市393家。2000年一季度網絡泡沫出現裂痕,納斯達克退市公司數達到173家,只比新上市公司少3家。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要從中國資本市場的長遠利益看待創業板。她表示,相對一度呼聲很高的“衍生品”市場來說,創業板是中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基礎之一。創業板的推出優先于股指期貨等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思路,體現了管理層的長遠眼光。
沒有好的上市公司,就沒有好的資本市場。類似這種“實業經濟基本面,決定虛擬經濟繁榮度”的傳統思路,仍然是中國創業板孕育的觀念土壤。因此,在總量達400多萬的中國中小企業集群中,創業板只歡迎數量有限的“優等生”入場,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
很多人警告創業板要防止變成“賭場”,他們似乎忘了納斯達克曾經的“新經濟的神話”本就是“錢堆出來的”。瘋狂的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起了正反饋作用,美國人用全球資本打造了本國互聯網產業的全球領袖地位。即便經歷了泡沫的破滅,納斯達克仍是全球創新企業的上市首選地,不能不說與其“曾經的輝煌”關聯密切。
有業內人士稱,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冬天,中國創業板的推出彰顯了中國經濟的活力。而中國經濟如果期望在國際金融危機過后成為引領世界經濟的“龍頭”,創業板還只是個開局。(王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