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兩周內,丹麥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能變成“希望哈根”(Hopenhagen)嗎?
12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就要在丹麥首都召開。在這個歐洲城市開會討論的問題,其實和生活在中國的你有關,無論你在中國北京等大都市,還是中國四川彭州的鄉下;無論你是干部,還是農民。
喜歡創意的丹麥人根據自己首都的名字“哥本哈根”(Copenhagen),發明了這個新詞:“希望哈根”(Hopenhagen)。關注全球環境未來的部分主流人群,希望能在這里,就氣候變化這個目前最熱的全球議題,各國政府能夠進一步達成希望,用行動落實協議。
但是,從目前的情形看,達成希望困難重重。英國《金融時報》發表評論員文章預測說,哥本哈根會議難以達成目標。
這個漫長的國際會議持續到18日結束,來自190多個國家的1萬多名政府代表、媒體、非政府組織和科學家等參加。作為主辦國丹麥,甚至為會議專門設立了部長級的職位:“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大臣。
中國總理溫家寶、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等全球政界巨頭都承諾要參加。目前,美國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溫室氣體最大的兩個排放國。
中國政府在會前承諾,到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這被稱為是負責任的行動。
無疑,對政治家來說,這次大會是個博弈的大會。政治家們能否在哥本哈根達成一份新協議是最大熱點。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為發達國家規定了到2012年的減排目標,哥本哈根會議要為這個時間點以后的減排行動作出安排。近來的預備會議中各方分歧較大,許多人開始懷疑哥本哈根會議能否達成這樣一份協議。分歧主要集中在減排目標和資金上。
另外,要不要繼續堅持《京都議定書》,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博弈焦點!毒┒甲h定書》為發達國家規定了2008年到2012年的總量減排目標,而對發展中國家沒有作出強制的量化減排要求。近年,一些發達國家提出拋開《京都議定書》,另外簽署一份新協議,這是發展中國家不希望看到的。
今天,在哥本哈根,開幕前一天的會議現場,中國代表和發展中國家的77國集團,聯手在安徒生會議廳召開了一個封閉的關門會。
別以為氣候變化只是政治家的事兒,別以為這是離你遙遠的事兒。這是一些學者的共識。
北京大學教授呂植曾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氣候變化,不僅僅和南極的冰、北極的熊有關,更是你身邊的事兒,你怎么出行,怎么吃飯,都有關!
中國著名科學家秦大河曾任中國氣象局局長。他公開答中國青年報記者提問時說:“有科學家認為,極端天氣變化的增多,和氣候變化有關!睂W者說的極端天氣變化,是普通人能夠感受到的,比如百年不遇的大風、干旱,甚至比過去來得更早的大雪。
在中國,氣候變化也變成了自WTO之后最熱的國際詞語之一。普通民眾用不同方式表示著對這個問題的關切。
離開北京前,首都機場的出境檢查官員對我說:“你到丹麥后,跟那些發達國家的人說說,他們發展那么多年了,現在我們中國要發展,他們卻不許排放了,這道理說不通。等我們發展到他們的水平,我們再說減少排放的事兒!
在北京到歐洲的航班上,記者的鄰座是北京一個航天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他的疑問是:“氣候變化是不是讓南極的冰都化了?”他感慨說:“我家買了兩輛車,現在孩子大了,準備要買第三輛。我也知道這對環境不好,但是人們在商家的刺激下,消費欲望越來越高。你說,現在的人家里有空調,出門有車,我們的幸福指數能比唐朝的人高?”
氣候變化同時也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有些環保人士稱,哥本哈根會議是“人類集體行動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機會”;也有來自中國和西方科學家的懷疑論者,認為“全球變暖”這個話題科學依據不足,有不確定性;甚至還有少部分人群認為,“全球變暖”說是發達國家不希望發展中國家趕上來的一個“陽謀”。
但是,別管“希望哈根”吹來怎樣的風,全球變暖也是公民自己的事兒。政治家談他們的,科學家辯他們的,公民行動自己的。從小處說,咱們自家隨手關燈,從小細節處行動節電,省的是自己家的錢,你的小行動也拯救了像馬爾代夫那些怕淹掉的國家。
今天在會場,來自臺灣的民間人士顧卓雄指著他名片上英文的“老子曰”,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我們中國的思想家老子說過,常善愛人則無廢人;常善愛物則無廢物。這些環保理念,我們應該和西方溝通交流!(王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