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滬指重回3000點,投資者的“牛市情結”似乎也跟隨著飆漲的大盤一起回來了。短短三天,華夏滬深300指數基金大賣247億份,有效認購戶數高達356985戶;嘉實滬深300指數基金份額則一舉突破400億份大關,總資產規模逼近350億元。
“熊市買對沖基金,牛市買指數基金。”滬深300指數基金的熱銷表明,市場情緒正全面倒向看多。散戶申購——基金買入——指數上漲——吸引更多散戶申購,這種理想化的“正循環”已依稀可見。
但事實上,只漲不跌的股市只能是“烏托邦”。歷史經驗證明,每一次大盤的階段性頂部,幾乎都是被基金“買”出來的。2007年“7·6”行情啟動后,基金瘋狂配置金融地產,將滬指從3500點一路拉升至6124點。此后,大盤便陷入了長達一年的綿綿陰跌之中。
而今,似曾相識的場景又一次出現在眼前。業內人士指出,A股市場缺乏規避系統性風險工具的問題始終存在,而隨著指數基金的跑步進場,這一問題未來恐怕會顯得愈加突出。
“是到了該股指期貨登場的時候了。”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盡管翻了四五倍的個股已比比皆是,但仍有相當數量的散戶在為“踏空”行情而感到遺憾。諾安基金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的新基金相當好賣,有些人是因為跑不贏大盤轉而認購的;還有些人是看到大盤漲上3000點,才來認購的。“問題是我們現在沒有新基金可發,不然規模肯定又要猛增了。”
眼見資產管理的規模進一步膨脹,基金公司自然喜上眉梢。但在胡俞越看來,新基金的熱賣,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累積市場風險的過程。“必須注意的是,A股市場沒有做空機制,機構投資者缺乏規避系統性風險的工具。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基金發得越多,認購資金規模越大,所累積起來的風險也就越高。”
胡俞越認為,近年來我國機構投資者得到了超常規發展,但由于缺乏風險管理工具,很多基金經理的表現和散戶也差不多。“我認為股指期貨是為機構投資者量身定做的風險管理工具。尤其是滬深300指數基金,中金所擬推出的首個股指期貨標的,恰恰是滬深300指數期貨,兩者之間存在較高的吻合度。”
東方證券研究所高級金融工程師高子劍認為,股指期貨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指數基金完成快速建倉。曾在臺灣元大證券從事股指期貨期權研究交易的高子劍表示,在臺灣,指數基金運用股指期貨實現復制指數的案例很多。“有的時候遇到極端情況,指數大漲或大跌,指基買不到或賣不出股票。通過買賣股指期貨,可以讓凈值變化與大盤同步。”(記者 錢曉涵)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