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基金業績的穩定背后,勢必有一支穩定的投研隊伍在支撐,而基金經理對基金的影響舉足輕重。但曾幾何時,在金融圈中出了名的保險代理人跳槽風刮到了基金圈,記者辦公室五個買基金的同事中,四個手上的基金經理換了崗。買基金的大多不是投資專業人士,沖著明星基金經理而去的投資者遭遇到“管錢人”離職的尷尬。
跳槽風從保險圈刮到基金圈
不少基金經理管理基金幾個月后匆匆離職。如鐘志偉4月擔任諾安增利基金經理,9月離職;原景順鼎益基金經理涂強、原180ETF聯接基金經理盧赤斌、原長城久富基金經理韓剛等均是在年內任職然后又匆匆離職的。
此外,2009年,在離職的公募基金經理中,還有一部分選擇去了私募基金或者是去籌辦自己的私募基金。原泰達荷銀穩定基金經理李澤剛、原華夏優勢增長基金經理張益馳、原華夏回報基金經理顏正華、原長盛基金同益基金經理許彤都選擇了這條路。
記者發現,受基金排名、研究能力、人情法紀的種種壓力,不少基金經理的生活并不快樂。除了主動跳槽,行業內還喪失了不少因身體原因而早逝的大將——上投摩根投資總監孫延群于今年7月5日因胃癌不治在上海逝世,享年41歲;再往前推兩周,私募元曉揚投資董事長、原君安證券總裁楊駿離開人世,享年44歲。
總部在北京的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告訴記者:“做這一行的往往不差錢,平時開銷很大,但生活沒有規律。”甚至自己圈里的一些基金經理過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日子。“老實說,我們的生活質量,真的比不上一個月3000元的普通老百姓,但是,上了這個快車道,就下不來了。”
基金經理來去匆匆基民叫苦
同時,專戶理財業務的放開也讓開放式基金再受沖擊,一些基金經理“棄公投專”,原本奔著這些明星基金經理而來的基金持有人利益誰來保護?
很顯然,頻繁更換基金經理并不利于基金的運作。諸多基民對基金經理頻繁跳槽怨聲載道,但在目前基民似乎只能用贖回來解決不滿,自己還要花上2%左右的成本。
已經有業內人士指出,投資人購買一只基金的時候,基金契約中公布了該基金基金經理的簡歷。不少基民因此買了基金,某種程度上,這是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對客戶的承諾。基金經理因為個人薪資原因跳槽、基金公司因為公司利益進行人員調配等,理應得到基金持有人的同意。否則,就算是違約。“但到目前為止,基金持有人大會形同虛設,基民不滿只能用腳投票。”該人士表示。
對基民來說,無論是“追星”還是“追公司”,其實都是有風險的。以2007年基金賣瘋了的時候為例,首日銷售的上投摩根亞太優勢QDII基金一日募集資金超過了1100億元,創下新的基金單日募集資金全球之最。家住楊浦的張女士清晰地記得自己拿出10萬元認購,最后大概只買到1/4也就是2.5萬元左右的基金。然而2007年末開始風云突變,受金融危機影響,到現在凈值仍然只有0.61元 (截至11月23日)。張女士整整虧了39%,她現在慶幸幸好當時沒有全部買上。
“目前國內基金業的情形是,投資人本身的不理性,基金作為一種理性消費品變成了一種快速消費品。投資人對待基金業績急功近利,依靠短期化業績衡量基金經理的水平。這也導致了基金經理整個隊伍的投資行為短期化。 ”一基金經理感慨目前的行業現狀。(崔燁)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