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謂是基金發行大年,超過100只的發行數量,和超過3500億元的募集規模都刷新了歷史紀錄。尤其到了年底,配合著正在上演的規模大戰,相差無幾的幾家大基金公司為了12月31日那天定格的座次排名,展開了新基金發行的總攻勢。本月有15只新基金在銷售,其中的14只要趕在年關前提前結束募集。這些努力也得到了投資者的熱情回應,一日上百億提前結束募集的盛況多次再現。
但媒體整理的一些數據卻不得不給“湊熱鬧”的投資者潑上了冷水。縱觀全年,今年先后出現了兩輪基金熱銷期,一輪是7月到8月初,彼時上證指數一路上揚,并創下2007年下跌以來的反彈新高———3478點,期間誕生了3只百億以上的大基金;另一輪發生在今年11月中旬到現在,新基金募集規模逐步放大。相反,在今年9月,受到股市調整的影響,基金銷售一度遇冷,發行規模大的不過二三十億,小的甚至只有幾億。
盡管成立時間都不長,但僅僅看過去的三個月,在銷售低迷期誕生的基金業績已經明顯跑贏熱銷期的大基金。截至11月底的數據,7月1日到11月30日上證綜指漲幅為7.97%,低迷期成立的幾只基金中,業績最好的已經超過15%,大多在10%以上;而熱銷期成立的基金中,收益最高的僅為5.5%,最差的為-18%,均遠遠跑輸大盤。僅僅幾個月兩個陣營之間最大的落差居然超過了30%。
個中原因很好理解,盡管歷經了一波大牛大熊,基金業多年來“好發難做”“難發好做”的局面絲毫沒被打破。熱銷期往往處于大幅上漲期,賺錢效應引來投資者的蜂擁搶購,此時成立的基金難免高位建倉,一旦市場調整,難免高位套牢。據統計,三季度調整期間,新基金虧損慘重,尤其是6月下旬7月上旬成立的新基金,成了暴跌重災區,個別基金的季度跌幅超過20%。而遇冷期往往是股市調整期,經過了急跌甚至大跌之后,大多投資者選擇觀望,卻給了基金難得的抄底的機會。
許多投資者困惑于如何擇時?似乎這是個難以決斷的問題。但多年下來,市場上大部分投資者買漲不買跌的邏輯,其實給成熟的投資者制造了不少擇時點。而如今同樣處在市場火爆的階段,是不是也要一起加入到部分基金公司的規模擴張熱潮中,投資者應該謹慎思考。(鐘寧瑤)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