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經濟復蘇趨勢逐漸明朗,大宗商品市場黃金、原油等強勁上漲,外匯市場美元低迷、澳元獨領風騷。進入四季度以來,各類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似乎也隨著冬季的來臨而有所降溫。“時下應采取怎樣的投資策略?投資什么產品好?”已成為日益理性的大眾理財者所關注的問題。圍繞當下理財市場三大熱點,記者進行了一番采訪。
熱點一:黃金投資順勢而為
自本輪金融危機以來,黃金投資日漸火暴。美國不愿放慢印鈔的步伐再次推動了黃金的復興大業,加之印度最近一口氣從IMF手中吃下了約兩百噸黃金,引發其他亞洲央行可能效仿增持黃金的預期,推動金價上攻每盎司1100美元的歷史新高。市場上各類型的黃金理財產品層出不窮,甚至與黃金相關的飾品、收藏品也呈現出了熱賣景象。
10月,多國央行公布利率決議,其中引人注意的是澳大利亞央行和挪威央行的突然加息,尤其是澳大利亞央行的連續兩次加息。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各國央行加息對于黃金價格主要有三方面影響。一是通脹因素,作為宏觀調控手段,控制通脹風險是央行加息的主要目標之一,而黃金又是抵御通脹的天然工具,所以資金涌入黃金市場對沖保值,從而提振金價就顯得順理成章;二是美元因素,由于美聯儲曾不止一次表示將在未來一段時間維持極低利率水平,而非美貨幣的加息無疑再次增加了美元利息差的壓力,美元資產吸引力繼續降低,與美元保持負相關性的黃金會在美元貶值的過程中獲得有利推動力量;第三,加息對投資領域造成沖擊,投資于股市或期貨市場的投資者,由于對此種市場沖擊產生擔憂,為了規避即將到來的風險,會選擇購買黃金等貴金屬進行保值。
事實上,多家機構都表示看好四季度黃金投資。渣打銀行表示,目前黃金的長期上升趨勢仍將保持完整,且隨著美元進一步疲軟,黃金很可能擴大其漲勢。
東亞銀行分析人士則認為,基于全球央行大印紙鈔最終將沖淡幣值的判斷,目前其對黃金牛市的觀點仍未改變。不過,該人士同時提醒投資者注意,黃金的波動性一向較大,急升之后短期震蕩可能加劇。
恒生銀行投資顧問服務部主管陸庭龍在近日舉辦的“2009恒生(中國)理財論壇———復蘇與財富求索之路”上也推薦了黃金投資。“之前很多人投資金融資產,期望一塊錢投進去,有幾倍幾十倍的回報,但金融危機來臨后,很多人都開始買一些實體資產,比如黃金。”陸庭龍說。“美元反彈將是一個考慮購買黃金的好機會。”
銀率網分析師認為,11月黃金投資策略應是逢低加倉,逢高減倉。在操作上,金價整體走勢依然向上運行,1035美元與1027美元將是11月內重要支撐位置,短期若黃金價格到以上兩處支撐可以及時逢低加倉做多;不過由于1070美元上方壓力較大,大量賣盤依然存在,所以月內金價逼近此阻力位時可以逢高獲利了結多頭倉位,以現金為王,落袋為安的策略為主。國內黃金投資者可等待在金價回調至226元/克附近逢低買入,中長期持有,保守目標上看至240元/克上方。
熱點二:歐元、澳元或藏機會
澳洲央行于11月3日決定繼續加息25個基點至3.50%,這是繼10月初澳洲央行的第二次加息。銀率網分析師認為,澳洲央行第二次加息符合市場預期,一些機構預期澳元在明年一季度將再次加息。
而對美元而言,加息預期依然較小。從歷史來看,美聯儲加息均是在就業數據明顯好轉后,而目前美失業率依然較高。10月份,美元指數總體走勢依然疲軟,在創下75.05的年內低點后雖有所反彈,但依然在低位震蕩。銀率網分析師表示,美元前期跌幅過深,月內反彈更多為技術面的修正,未來美元走勢依然將震蕩下行。
基于當前外幣市場的表現,業內人士認為,美元將持續下行態勢,而非美貨幣如歐元及澳元更值得關注。專家同時提醒投資者,在選擇產品時依然要注意資產流動性,建議更多選擇6個月以下產品。
熱點三:看好大宗商品類產品
陸庭龍認為,實體資產投資包含大宗商品投資值得看好。有相關數據顯示,大宗商品指數本月漲幅接近一成。
銀率網在近期發布的月度理財報告中也指出,近期較為看好大宗商品類的相關理財產品。分析師表示,從行業總體來看,高盛標普大宗商品總回報指數10月份漲幅為9.6%,從2月份的低點至今反彈幅度接近50%。細分來看,能源、工業金屬及貴金屬的表現最佳,高盛標普能源、工業金屬指數從二季度低點至今反彈幅度接近一倍。另外,石油價格的表現也超越了大宗商品指數的整體表現,油價年初至今漲幅在70%左右。
近期,多家外資銀行的大宗商品類QDII產品表現良好。以施羅德商品基金為例,年初至今漲幅在20%左右,近幾個月走勢也在穩步上揚。大宗商品價格上揚部分歸功于美元的貶值,其次是世界經濟的緩慢復蘇。從資產配置類別來看,經濟復蘇期的股票以及大宗商品均是較好的選擇。
銀率網分析師認為,大宗商品在未來1年內將繼續被看好,建議投資者可適當關注大宗商品相關行業,如原材料、工業金屬、黃金等概念的理財產品,可適當加大對此類產品的配置比例,同時要注意產品具體投資方向及收益計算方法,資產配置比例控制在5%至10%為宜。不過專家也提醒投資者應適當注意市場風險,控制高風險理財產品投資比例。(實習記者韋夏怡本報記者張莫)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