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水價上漲的消息不斷,民生與資源稀缺發生碰撞——有的學者提出漲價30%不算高,而有的居民則表示無法接受。
表面上是價格戰,核心問題卻是水資源由誰控制。我們處于資源稀缺而貨幣泛濫的時代,這也就意味著,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所有的資源價格都會上漲。誰掌握了資源控制權,誰就擁有了定價權。
資源布局必須有戰略眼光,有全局觀,從水資源布局來看,我國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資源控制與公共服務的雙重意識。
首先,目前我國的資源布局有外資逐步控制風險。自從2002年3月出臺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將原禁止外商投資的供排水城市管網首次對外資開放后,外資在我國的水務公司跑馬圈地持續多年。
據《中國之聲》報道,法國蘇伊士集團北從昌圖、南到三亞、東起上海、西達重慶,在全國范圍內擁有22家合資企業,供水人口達到了1400萬。而具有153年水務領域專業經營歷史的法國威立雅公司也在中國掀起了收購狂潮。迄今為止,威立雅拿下了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昆明、蘭州等近19個城市的21個合資項目,供水人口達到了3000萬。這些外資水務公司的經營期限一般在30年左右,也有50年的,而其占股權份額都接近或等于絕對控股的50%。建設部數據顯示,外資所占比例尚不足供水/污水處理業總投資額的10%,總量不大,但趨勢值得嚴重關注。
不止外資水務公司,國內外的投資機構,包括一些國內企業都在跑馬圈地。據筆者了解,除地方水務公司外,擁有清潔湖、泉的地方政府,都在出售清潔水資源,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揮到了極致。如此一來,未來若干年之后,每一處干凈的水源流淌的不再是居民可用的飲用水,而是流向投資公司、控股參股企業的真金白銀。
其次,地方自來水公司在引入外資進行合資時,與當時的水價和市場價格相比,大都賣出了高價,被短暫收益迷惑,出售之風越來越猛。作為高價的補償,在地方政府與外資的合同中,對水量輸出和水價都是逐漸提升的,這也就導致了水價必然節節攀升,供水脫離了公共服務系統,而成為地方政府的創收之源。
自來水在到達用戶終端時,一般要經歷兩個過程,首先是外資水廠進行水處理,把水賣給國有的管網自來水公司,然后由國有公司賣給百姓。地方政府往往是根據合同價從外資手里買水的,比如一噸水的成本是1.5元,政府的收購價格可能在1.8元到2元之間,然后政府再以低于收購的價格賣給城市居民,地方政府不得不承擔巨額虧損,羊毛出在羊身上,漲價就成為唯一的辦法。
保護水資源,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加重污水處理收費,測定出城市居民必需的用水量給予優惠措施,根據用水量的大小進行累進式的污水使用費,用得最多的人繳納污水處理費最多,直至讓浪費者繳納奢侈用水費。偏離城市供水的公共服務本質,將城市供水企業化、進而資本化,向城市普通居民轉移成本,水務公司成為水霸,絕對不是發展方向。
中國水務公司除了借鑒國際先進水務公司的經驗之外,最重要的應該是提倡環保意識,引入環保先進設備,引入國際知名的環保公司在環保機械等領域進行合作,加征環保費用,如此既可以提升環保水平,又能保護環境,也可解決部分就業難題,可謂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目前城市供水商業化的發展方向是錯誤的,背離了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在節約資源方面水價上漲不如加征排污費來得合情合理。在任何時候,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的出售必須慎之又慎。(作者葉檀 系資深財經評論員)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